人性在艰难的时候,才会体验的淋漓尽致
关于作者
小约瑟夫·巴达拉克,曾获牛津大学罗德奖学金,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现任哈佛商学院教授。
关于本书
生活和工作中背负的责任越大,你遇到的灰度问题可能就越多,灰度问题通常复杂、棘手、风险高,用常规方法往往不能起到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具有灰度决策的能力,本书教你如何做出灰度决策,以及如何克服人性的弱点,避免陷入常见的思维误区。
核心内容
面对难以决策的灰度问题,平时工作和生活中所坚守的自信、把事情做好等理念此时往往会起到反作用,我们需要克服个人局限、道德绑架、人性弱点,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甚至当我们已经通悉和掌握解题方法之后,问题依然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这就要求决策者明确自己的底线,做一个不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灰度决策》,听书名你就知道,这是一本讲决策的书,那什么叫灰度呢?
想象一下,你是一家生物基因公司的总裁。你的公司研发出了一种特效药,已经在临床测试第一年中被证明非常有效。于是公司获批开始推广这款新药,有7000名患者成为第一批尝试新药的人。公司也开始为后续的批量制造、销售和运营投入大量资本。你们公司的股价,因为这种药的研发达到了历史新高。然而,几个月之后,一个接受了临床实验的病人去世了,死因是一种罕见的脑部感染病,没过多久,另一个病人也被发现得了同一种脑部感染病,病情与第一个人完全一致,生命危在旦夕。如果只有一个人得病,那还可以说是偶然,但有两个人都得了完全一样的病,就说明导致这种病发作的原因,很可能就是你们公司开发出的特效药。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作为公司总裁,应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到公司未来、股东利益、国家法律、患者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同时也很棘手,当前状况下,什么才是最优先要做的事情呢?是立刻告诉患者和医生特效药有可能带来风险吗?还是先追查清楚原因再说呢?当然,这个问题也是高风险的,你几乎可以想到,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决策,都可能决定公司的生死,甚至你还有可能因为处理不当遭受牢狱之灾。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灰度问题。
灰度问题不一定要同时满足复杂、棘手和高风险等所有标准,但它一定是没办法轻易下决定的。困难可能来自你的身份,比如立场或者圈层;也可能是情感,比如对失业员工的恻隐之心,或者对公众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当然,你还有可能面对来自上级或者社会舆论的压力。非黑即白的事情在现实世界少之又少,而且根本没有决策的必要。真正需要决策的问题,往往都在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美国海军陆战队在训练年轻军官的时候会告诉他们:“无线电就是你的武器。”换句话说,作为军官,他们的作战方式就是领导别人。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企业管理者,灰度决策的能力是管理者的基本素质。
不过,我想告诉你的是,本书虽然是一本管理学著作,但这本书中介绍的灰度决策和一般的管理学模型或者决策框架不同,它是一种站在人文视角下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人性、心理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给决策者提供思路。所以,这本书说的不是解题方法,而是解题思路。这种思路,不仅对管理者有用,我们普通人也同样能从中有所收获。
本书作者是哈佛商学院教授小约瑟夫·巴达拉克。他的这本书通篇都在教读者如何做出灰度决策。我总结了书中最颠覆认知的三条思路,分别是:第一,太相信自己,你就危险了;第二,只重视结果,你的损失可能更大;第三,坚持把事情做好,你就输了。
第一部分
先来说说为什么不能太相信自己。先来看一个实例。1996年年末,美国一家纺织厂因为一场大火几乎整个付之一炬。主管因此陷入了巨大的灰色决策之中。需要说明一下的是,从前后文看,这个故事的主角应该是纺织厂的老板,但书中原文用的是主管,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就尊重原书称他为主管。我们接着说主管面临的决策难题,重建工厂吗?保险赔偿金可能不足以支付重建费用,而且在重建工厂期间,一定会流失大量的客户。但这家工厂是主管的心血,同时也是工人们的生计来源,尽管前面有这么多的不确定因素,这位主管仍旧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重建纺织厂。而且,在重建期间,他还决定继续为工人发工资,并且告诉他们,工厂重建之后他们可以回来继续上班。
当时,大多数美国工厂都搬到了有廉价劳动力的亚洲国家,很多工厂就算建在本土,也很少雇佣本地人。对于这家纺织厂的美国工人和他们所居住的贫困社区来说,主管做出了对他们、甚至对整个地区来说都有好处的决定。主管的承诺获得了一片赞赏,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他本人被授予了很多荣誉称号,还在1997年克林顿总统的国情咨文中受到邀请,作为嘉宾出席。国情咨文类似于咱们的“政府工作报告”。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这家纺织厂倒闭了。
你可能会很奇怪,这么正能量满满的故事,怎么结局却这么悲惨呢?复盘一下这个故事,你会发现,主管的出发点没有任何问题,为员工着想也好、坚持创业梦想也好,都是好的。他的目标也很明确,重整旗鼓、从头再来,这也没错。他具备一个好的决策者全部的素质,他果断勇敢、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为员工着想,见过他的人都对他赞不绝口。在那场大火后,主管由衷地想做出对他的员工、社区以及他的公司最有利的决定。重建工厂就是他坚信一定要做的事情,是他认为最正确的决定。但问题就出在这里,人性是有弱点的,在面对灰度决策中,最容易干扰决策者的弱点就是高估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
研究人员曾对大量美国人进行调查,问他们几个重要的人物死后是否会上天堂。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以72%的支持率位居第二,她都排第二,那谁敢排第一呢?你可能想到了,获得了89%支持的选项是“你自己”。也就是说,接近9成的人都认为自己品格高尚到足够上天堂。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品德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特别是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他们往往充满自信,控制感很强。但高估自己容易让人盲目和冲动,纺织厂主管正是因为陷入自己的想法中,无法看清其他危险。
怎么样才能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呢?作者建议,你可以画一棵决策树。第一步,列出所有能解决问题的选择。也就是,你不要一开始就像纺织厂的主管一样,想自己应该做什么,相反,你应该打开思路,罗列出你现在所有可以做的事情。比如,你首先会写“重建纺织厂”,接下来你可能还会写“放弃纺织厂,重新开一家皮革厂”,或者“放弃现在的厂址,选其他地方再开厂”,总之,一旦你开始罗列选项,就不会陷入一开始自己认为非干不可的选项上了。
尽可能多地把所有可以选的选项都罗列出来之后,你要继续走第二步,也就是:把这些选项可能带来的后果都写上去,直接的、间接的都要尽可能写全。你可以去查找很多周边资料,比如,最新的国家政策、保险赔付情况、目前市场处于什么阶段等,通过充实信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也可以多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说,如果工厂没有被烧毁,未来发展会怎么样呢?它能保持好的营收吗?如果那位主管问了这些问题,他或许就会发现,当时美国已经有很多家纺织厂陆续倒闭了,重建纺织厂并不是明智决定。如果有这个判断,主管就可以选择停止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生意,对有前景的新产品研发加大投入,将一些生产外包,以及对解雇员工给予慷慨的遣散金和相关岗位再培训。这些都可能让纺织厂继续维持运行,避免破产并为许多员工提供职位。
除了自大,人性中还有很多其他弱点。如何避免因为自己的弱点导致决策失误呢?你可以考虑以下办法:首先,储备一个解决灰度问题的专家团。在真正的重大决策出现之前,你就应该多多观察自己身边的人,或者团队中的员工,看看有谁在处理模糊事件的时候判断准确又谨慎?有谁擅长跳出问题本身,提供新的解决视角?有谁更愿意团队合作,能够从他人身上学习?当你应对灰度问题时,这些人就能成为你的智囊团。
另外,你还可以在每次开会的时候指定一两个人专门负责唱反调。因为在开会,特别是有老板参加的会议中,老板思维很容易压制团队思考,大家不自觉得就会迎合、赞同老板的想法。但是你已经知道了,人性都是有弱点的,即使老板做出错误决策也可能没有人敢出来反对。这时候,专职“找茬”的员工至关重要,他们的任务就是提出反对意见,所以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压力,无论反对的理由有没有道理,都是在激发团队成员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决策。
现在你知道了,之所以说不要太相信自己,并不是说决策者应该丧失信心,而是要明白人性是有弱点的。好的管理者要经常反省自己的决策,画出决策树,避免自大带来的盲目以及其他人性弱点。但是光反省还不够,你需要提前培养出一个团队帮助你,还需要专门安排一两个人唱反调,才能有效避免决策失误。这就是灰度决策的第一条思路,避免决策者的个人误区。
第二部分
说完避免个人局限带来的决策失误之后,我再给你说第二条,只重视结果,可能让你损失更大。很多听上去无懈可击的道理其实都是相互矛盾的,如果不能全面考虑,你很可能会因为这些单独拿出来都没有问题的思考方式,做出错误的决策。作者提出了三大维度:第一,关注结果;第二,关注义务;第三,关注人性。
很多管理者都会对下属说,我不关心你多努力,给我结果。这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可能是没问题的,但如果你面临的是灰度决策,就要非常小心这种只追求结果的思维方式了。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收益,选择利益最大化的选项是非常正常的。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制定法律,利益最大化都是一种简单、清楚并实用的准则,是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的重要方式。如果没有高利润作为支撑,公司很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被淘汰出局。
但是,仅仅保证利益最大化就可以了吗?著名的电车难题,你可能很熟悉了,简单说,这就是一个杀死一个人拯救六个人到底对不对的决策。你手里有控制器,可以控制列车方向,前方两条轨道,一条上有一个人,另外一条上有六个人,在列车无法停下来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撞一个人,因为死一个总比死六个好。但是场景变化一下,这个选一个还是选六个的决策就可能变得很难。
作者说了一个思想实验,假设有一天晚上,你的门铃响了,你打开门发现站着三个警察。他们告诉你有六个人在附近的医院进行急救,他们所有人都急需要器官移植。警察建议你最好自愿和他们走,否则他们就会把你强行带到医院。你会欣然接受,觉得用自己的一条命换了其他六条命真的太值得了吗?你可能会说,人都是自私的,死的是自己,当然不能同意了。那如果你是医生呢?现在有六个患者需要器官移植,你会把隔壁那个来做体检的健康人打晕,用他的器官来拯救这六个病人吗?即使不是牺牲自己,你也很难做这种决定。这是因为你认为牺牲无辜的人是不道德的,你的道德义务不允许你这么做。
除了道德,你还要考虑人性。人不是机器,不可能绝对理性,即使是最应该理智决策的国家领导者也会受到人性的拷问。1945年,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打响了第一次核武器战争,广岛有20万人死亡。在第二颗原子弹投放后几天,杜鲁门总统就对作战部长说,一想起来“杀了所有孩子”就觉得难以接受,接着杜鲁门命令,没有他的明确指示,不能再在太平洋地区使用原子弹。当杜鲁门总统表示自己不能再忍受杀害孩子时,他并没有说是因为这么做最符合利益,而是他作为一个人,对“杀死孩子”这件事有天然的排斥。
书里有一个真实案例,你可以带入想一下。假如你是一家公司的高管,你发现自己手下一名工作了三十年的老员工,最近状态特别差,总是完成不了工作,其他管理者都想要辞退他。你和这个员工挺熟悉,关系也不错,你知道他曾经为公司做出过很多贡献,现在他年龄也大了,如果开除他,他可能会失去生活来源。你会同意直接开除这位老员工吗?
如果你只看结果,公司需要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那直接开除当然是最理性的决定,你也不会和其他高管起冲突;但如果你考虑到道德,你可能就需要与这个员工再做深一点的沟通,或者给他一笔比较多的遣散费;如果你考虑到人性,特别是你判断,这个人被开除后很可能会自杀或者威胁公司,那决策就要考虑安抚对方的情绪,并且想办法帮助他搞清楚不胜任的原因,找到其他合适的岗位。
你看,面对灰度问题,你的决策应该从三个角度来思考:首先,当然是追求利益,其次,要考虑社会规范和道德,最后,你还不能忽略人性。如果你不能把这三种思路都纳入决策前提中,你的决策就很有可能存在风险。这就是灰度决策的第二条思路,充分考虑能够影响决策的前提,不被单一价值观裹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