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脑海中迸发出一个念头:为什么要读书?
有人说伦敦地铁里大多的人都在读书阅报,真相并不是他们更爱读书,而是英国的地铁今年刚刚才实现了手机4G的覆盖。现在地铁里的景象,国内国外几无差别,没有几个人在路上读书了。
为什么要读书?这么简单的问题,估计谁都可以拿出上百个理由来回怼,但很多理念都是来源于外界的灌输,个人很少认认真真的思考这个问题。下边是自己的一些闲间杂想,慎勿轻信!
如果读书是为了励志,那对我来说好像没什么意义。除了解决工作上的问题,需要读一些专业性的书籍来解惑外,更多的是一种业余的随便消遣。除此之外,实在也想不出生活中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也许自己的欲望太过贫瘠,只能靠别人的故事来充盈自己。
买的最贵的一本书是《全本黄帝内经》,幻想可以自病自医,翻阅不过寥寥几页,就让它长久地安眠在了书架上。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不管是冲动,还是脑子发癫,的确是买的书越来越多,看的书却越来越少了。
很多人年初也会立一个flag,“一年要读几本书”云云,随着时间线的推延,慢慢的演化成了为完成量化目标去读书。自己也曾应用这种方法 ,所以很理解此种焦躁和痛苦。如果单纯的追求数量,那读书的初心是什么呢?
自己读书很慢,很多浅尝辄止,《你当象鸟飞往你的山》------放在枕边作为睡前平复情绪的安眠书,断断续续的读了三个月之久。以至于读毕的时候,前文的情节早已忘记过半。我们读过的很多书,随着我们的记忆曲线,都会慢慢消弭于我们的脑海中。翻阅一下你的书架,十几年前看的书,有多少内容你还曾记得......。
有人说,你读的书会深藏在你的记忆里,待到不知名状的瞬间,被某个点引燃,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自己并不否认,然而要强调的是,你的记忆也许会掉入“曼德拉效应”的陷阱。
读书,会遇到上边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让自己越来越疑惑:为什么要读书?
曾经拿“发现和成就更好的自己”,这种冠冕的理由去安慰自己,现在想想,很似镜花水月。虚无缥缈的鸡汤并不能填充自己空洞的灵魂,也许还让我们自视甚高,浅尝辄止却盲目自信,读了几本书就满世界开炮(一如现在码字的自己),这种自以为是慢慢成为埋葬我们的鸩毒。
也不要要拿什么所谓的“你的气质藏在你读的那些书中.......“来蒙骗自己。气质这种外显的东西跟你读过的书没半毛钱关系。走在街上看到那些气质的帅哥靓女,哪一个不是靠的打扮和着装?前阵泡图书馆十二年的农民工,一纸临别留言,换来无数网友的万端感慨。见到真人,你应该不会把气质和读书联系起来吧。
读书啊,大概率也不会在短期内解决你的财务状况,知识和财富之间的鸿沟,不是你多读几本书就能跨越的。财富积累是实干出来的,懒漫的窝在书房里,终究还是意淫般的纸上谈兵。
那为什么还要读书呢?
总会有一种无形的,向往的力量,让你在图书馆前驻足凝眸,让你在书架前翻阅沉思。
宋太宗有言:开卷有益。如果非要说读书这件事的功效,也许是增加了些许见识。不读书,也许你的见识只能局限在你的朋友圈了。
自己读书不多,焦躁的心只有在读书的时候才可清净,读书之乐,也许就是在你人生的边缘窥探更大的世界,精神的回馈让你更加的自信和丰满。
另外一点,读书会让你觉得越来越无知,当很多相悖的观点充斥而来,谁对谁错?会让你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加的多元,比如探讨世界发展史的《丝绸之路》和《全球通史》,迥异的观点会让你形成新的认知。其实谁对谁错又有什么用呢?之于自己,在自己的信息茧房内增添了一扇可以观察同一个世界的不同窗户,这种收货不令人更加欢喜吗?
寸善尺魔,读书也会萌发痛苦,看看海子,芥川龙之介,海明威......。他们的自杀也许是一种豁达,我们这种常人无法感悟。做一只快乐的猪,还是要做痛苦的苏格拉底?不是我们这种俗人能探寻的。
但是,人生逆旅,一生的长河中,谁还不得经历几次痛苦之事,然而并不是痛苦就能成为苏格拉底,我们多数最后都活成了一只痛苦的猪。好在我们都能读书识字,如此,在遇到问题时,我们通过观阅别人,汲取经验,也许会多一种选择。
思来想去,更觉得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我这种乏味和平庸的生活中,读书,是一种逃离,也是一种寻找。
逃离什么?寻找什么?估计每个人答案不一样吧。
公众号-浮生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