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女儿在玩一个玩具,她尝试将两块积木拼在一起,但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爷爷从身边走过,说:“你这样不行,来,我帮你”,然后顺手将两块积木拼到一起。没想到孩子竟然生气了,把积木扔到地上,还发了一通脾气。
昨天晚上,孩子晚上睡觉睡得不是很踏实,闹了好几次,一开始,我都是很有耐心去哄她安慰她,但是后来实在是太累了,我很严厉的说:“难道你就不能乖一点吗?妈妈都累死了,再这样闹,我就揍你了!”结果孩子顿了一下,哭的更大声了,我只好坐起来,赶紧道歉,哄了好久。
后来,静下心来想一想,会发现其实类似的事情,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比如说有的家长明明担心晚归的孩子,却在迎接时用了巴掌和劈头盖脸的责骂。明明是想好心帮孩子解决问题,一说出口,却变成了对孩子的否定:“你不行,我来帮你。”尤其马上是高考季了,家长们说话更是谨慎又谨慎,生怕自己一句话,把鼓励变成了刺激。
无论是对孩子,对父母,还是对待身边的伴侣,有时候明明满怀无限爱意,一说出口,却变成伤害,造成隔阂。为什么会这样呢?如何才能具备非暴力、不伤害的沟通方式和技巧呢?直到我看了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这本书详细解说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环节,从表达和倾听两个方面,提供了相当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一.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什么是暴力沟通?我们常常以为,在生活中,杀戮,殴打,侮辱才是暴力的体现方式,其实并非如此,还有一种暴力存在于语言之中。只要对人的精神造成了伤害,那就是一种暴力沟通方式。那么,哪些沟通方式属于隐蔽的暴力呢?主要有这四种:
1.道德评价
所谓的道德评价就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就会被看成是不道德或者邪恶的。
比如说,当你和孩子约定好放学某个时间去接她,结果孩子在班级和同学玩了一会儿,忘记了时间,而你准备在接孩子放学之后,还准备去健身房上一节瑜伽课。于是着急的你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自私,难道你不知道我晚上还有瑜伽课吗?”
类似这样的话:
“你太不讲信用了,你没有诚信”
“你太不懂事了,一点都不体谅父母”
“你简直就是个妈宝男,你一点都不在乎我的感受!”
这些话,都给对方贴了一个难以摘除的负面标签,这给听话的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带来最坏的结果,就是有的孩子会说:“既然在你眼中我是这样的人,那么我干脆就变成你说的样子吧!”
2.进行比较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老公”“别人家的婆婆”“别人家的老婆”。作者说:“如果你真的想过上悲惨的生活,就去与他人作比较。”其实比较的实质,也是一种评价,而且是负面评价。如果我们的自尊感是建立在比较上的,那我们永远都无法获得真正的安宁。
3.回避责任
我们来看看这样的话:
为什么你要抽烟?因为我是个烟鬼。
为什么你要打孩子?因为他不听话。
为什么你要玩游戏?因为我身边的人都在玩游戏。
为什么你不洗碗?因为这不是男人该干的事情。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回答所找到的原因,都不在自己身上,依次分别在个人的情况和成长历程、自我形象,其他人的行为,同伴的影响,社会角色或者性别角色、年龄角色等。
还有一种句式就是“你真的让我太失望了!”“你让我”这句话的主语是“你”,动作的发出者是“你”,所以自然责任就不是“我”,这个句式将自己的责任推脱的一干二净。
4.强人所难
最后一种沟通方式就是通过威胁,惩罚等方式,强迫别人完成自己指令的方式。比如说:“如果你不听话,奶奶就不疼你了。”
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
虽然表现的方式不同,但是,我们发现了一点,之所以有暴力式的沟通方式,实质都是忽略了对方和自己真正的需求。暴力沟通者,不注重自身的需求,也不注重对方的需求。所以,关注自己和对方的真正需求,才是让爱流动,进行非暴力沟通的最重要的一点。
二.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分为表达和倾听两个方面,无论是表达还是倾听,都需要我们关注自我和对方的需求,这是重中之重。体会真正的需求,需要经历四个步骤,分别是:观察,感受,需求,请求。
一.观察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举个例子:
小孩子向家长告状:“小红真粗鲁,她弄坏了我的娃娃!”或者“你怎么这么粗心,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写错!”
我们可以发现,“粗鲁”和“粗心”都是一种评价,如果我们听到这样的评价,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反驳,想证明我们不是这样的人。
而真正的观察是怎样的呢?同样的情况,不同的表达:“小红用力的把娃娃往地上摔,结果娃娃的腿被摔断了。”“你今晚的数学作业,错了3道题,过程都是正确的,但是结果计算错了。”
这种客观的,不带感情的描述,才是真正的观察,才是有助于我们进行下一步沟通的基础。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依据是客观的事实,而非主观的情绪。
二.感受
其次,我们想要在沟通中,尽量减少评价的成分,就要区分感受和自我评价。比如,我们某一次考试没有考好,或者遇到了某个挫折。我们可能会想:“我怎么这么笨?”这就是一种自我评价,消极评价令我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其实,我们的自我评价只是因为我们当时沮丧的心情驱动,产生的不太正确的评价。我们可以这样想:“这次事情搞砸了,我的心情很沮丧。”“我真的很难过。”当我们把感受和评价区分开来之后,我们会发现,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是解决当下的问题和情绪,而不是被迫去承认或者定性,我们是某一种人。
所以,为了帮助我们确认自己的感受,我们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沮丧,快乐等。
三.需求
当我们能感受自己的情绪之后,我们就可以问一下,我们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当我们和对方进行沟通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听到不中听的话,通常我们有四种选择:责备自己或者指责他人。但这样只会让交流越来越糟糕,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再去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说,当孩子偷偷骑了车,带着更小的弟弟或者妹妹出门玩。然后你很生气,而你的孩子也并不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错误的。你快忍不住,即将要发很大的火。你可以自己体会一下,首先,我的感受是:生气。其次,我生气的原因,究竟是孩子对安全教育的不屑,还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最后,孩子的需求是什么?和孩子交流后,也许你会发现,孩子是迫切的想要证明自己的独立,想要一定的权利和自由。这时候,你们就可以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四.请求
有的时候孩子到了叛逆期,作为家长,可能有些行为冒犯了孩子,孩子突然爆发,说“你就是不理解我!”,有的时候,我们对伴侣也有类似的诉求:“你能不能体谅我一点?”“我只是需要更多一点关心和爱”然而,我们发现这些话都有一个共同点:非常的宽泛,没有提供具体的标准和方法。所以,学会请求的第一步,是提出具体的要求。
比如我们可以问孩子:“你需要的理解是怎样的呢?”可能这个时候孩子会给出具体的回答:“当我一个人想静一静的时候,不要急着敲我的房门”,也许我们对伴侣的要求,可以从“体谅和关心”变成“当我在忙工作的时候,递给我一杯水,或者带一带小孩。”
作为一名班主任,有的时候观察一些家长和孩子的谈话方式,发现普遍的问题是:沟通不是以解决问题为主,而是以宣泄情绪为主。通常发了一通火之后,却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反而让亲子关系更加的僵化。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确谈话的目的。
最后一点,我们要请求对方的反馈,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要:1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2对方正在想什么3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
当然,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搞清楚请求和命令的区别。其实很简单,命令是一定要对方采取行为,而请求不是。比如说:你可以帮我开一下灯吗?这是请求。如果对方拒绝了,你回答说“你真懒”“你真自私”,那么这就不是请求,而是命令了。
三.表达愤怒与感激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具体的应用情况,比如当我们愤怒的时候,当我们非常感激对方的时候。其实,无论是表达愤怒和表达感激,其实内核都是照顾自己和对方的需求。我们愤怒的原因是我们的需求被忽视了,我们感动的原因,是我们的需求被满足了。所以,我们沟通的重点,也是我们的需求。
1.如何表达愤怒。首先,我们需要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其次,我们要想一想是什么想法让我们生气。第三,我们要体会自己的需要。最后,我们要向对方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2.如何表达感激。第一,我们要说出对我们有益的行为,第二,说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第三,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只有当我们将自己和对方的需求展现出来之后,我们的愤怒才会平息,我们的感动才能真正传达给对方,而不显得虚假和空洞。
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沟通的重点,其实是沟通双方的真正需求。而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因为情绪,忽视双方的需求,而造成构图的失败。所以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客观的观察,观察肢体反映,观察客观事实,用心体会自己的情绪。更高一层的,其实非暴力沟通的实质,是一种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大多数事情都是可以通过沟通去解决的。希望,我们都能够用心感受,用心沟通,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父目关系,伴侣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