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一个道理与明白一个道理之间隔着一个银河系的距离——刻骨铭心的经历。
小时候,大人总以亲身的经历和经验教导后辈要怎样。一来起指导作用,二来避免后者因涉世尚浅而重蹈覆辙。可是,前辈的经验就像课本里的故事,讲者苦口婆心,听者要不津津乐道要不嗤之以鼻,抑或心生畏惧。别人的终究是别人的,课本永远不等于实践。听过再多道理也只是听,它离明白相差十万八千里,得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才能从躯体融入灵魂。
喜欢一个女生,她每一种颜色的发卡都了然于胸,她的一举一动都收入到我的余光中。我心悸动,每分每秒都渴望见到她,就连一个喷嚏我都觉得是动人的。每次迎面走来,镇定的表象竭力掩盖怦怦的心跳声。可是,我们终会告别,我们只是短暂的认识,短暂的同处一间教室。她会走,我也会。我们也许再也不会见面。韩寒在电影《后会无期》里说,每一次告别,最好用力一点。多说一句,可能是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可能是最后一眼。
从此,我决心好好告别。相逢都是偶然的,缘分也好,意外也罢,我们都可以在告别来临时好好的告别一场。暂不讨论是不是仪式感,既然机缘巧合相遇了,那么,告别是可控的。至于告别的方式,因人而异,简单、浪漫还是别具一格全凭自己安排,这是个完全自由发挥的场合。
该来的总是会来,没错,但我们可以选择好好告别。
学生生涯,数不清的大考小考,哪一次不是该来的都会来。甭管你颜值高低,学霸与否,有无伴侣,考试面前,一律平等。你烧香拜佛,它会来;你合上课本睡懒觉,它会来;你抓紧最后一分钟背着“abandon”,它也会来。统统都会来,一视同仁,童叟无欺。我从没见过如此公平的盛况,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们可以泉下安慰了。
它会来,可你做好准备了吗?你全力以赴了吗?你想象过结局吗?
一切都会到来,而是否准备充分又是另一回事。有一句老掉牙的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些看起来简单到都不用思考的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经历过的人会懂。套用一句常用的鸡汤语:你连努力都没有,没资格谈成功。
年少的情愫,苦乐作伴的校园生活,自然也少不了重头戏——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近些年,随着年龄见长,父母也不可逆转地变老。年幼时,总觉父母无所不能,很厉害,是我心中的英雄。他们会骑二八大杠,能搬动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能修水电,做得一手西红柿炒鸡蛋,敢开煤气,仿佛没有他们不会的,跟着他们屁股后面便是安全感。后来,我也会了很多东西,开始自鸣得意,吹起了口哨。再回来,我明白了,我每多会一样东西,父母多老去一分。这种小时候觉得遥不可及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明白这些道理后,我要做些改变了。我会在每次放假时尽量回家,虽然只能待几天,但我明白这是心意,同时,这种时候会愈来愈少,愈少愈要珍惜。有些东西错过就永远错过,生活是做减法。
我开始变得有耐心,不再由着脾气来。开始一字一句地讲微信怎样发图片,怎样关闭手机后台运行软件,甚至连手电筒在哪里也一一指出;开始尝试着做饭,拙劣没关系,会有进步的;开始抢着做家务活,连从小厌恶的洗碗也不拒绝。
子欲养而亲不待。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便深刻明白的道理。前人穷极一生的领悟值得后人借鉴和思考。
记住,永远都不要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