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秋,在小叔家过节,一早姑妈们就来了。姑妈、婶婶、妈妈在包客秋包,而我在一旁剥花生吃,不知怎么的,就说起这个年代,想吃啥,只要有钱,都可以买得到,从前,这是无法想象的。
二姑妈打趣的说,“你该去问问你爸爸,还记得小时候饿肚子是啥感觉么?”
大姑妈说,“六零年代,你爸四五岁时候,蒸饭用竹筒,大概一掌高,小二两米,蒸好一人一个。你爸小,每次都说,‘怎么竹筒不满呢?’奶奶只好用筷子给他拌一拌,蓬松了,就显得多一些。”
二姑妈说,“有时候,你奶奶会想,多放一点水,这样就会显得份量多一些,可是你爸喜欢吃硬饭,不喜欢太烂的。这真是让一家人为难,有时候你奶奶就会把自己的巴拉一点给他,可是大家的份量都有限,都是半饱半饿。”
后来爸爸上学了,每天中午是要带饭的,于是早上出门时候,每人带个竹筒。他和我的几位堂叔,每天走在半路上,就把饭给吃了,竹筒藏在草丛里,回来时候再取。饭是没了,在学校就得饿上一整天,放学时候,回家路上,经过田地,看到收割过的红薯地,就会下去找几个掉落的红薯根,填填肚子,更多时候是摘些可以食用的野果、根茎之类的。
我很天真的问了句,“那会有菜吃么?”
二姑妈回了句,“饭都吃不饱,还想吃菜,有时候晚上弄几个红薯,填一下肚子,晚餐就算应付了。六零年代,全国饿死了很多人,咱们这样,有点吃的,已经算很不错了”。
其实,我曾以为,虽物资贫乏,但是有山、有地,总能种出吃的。却不知,那个年代,大家辛苦劳作,产量也不高,技术低下,加上病虫害,各种自然灾害,大多数人只能勉强温饱。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或许才会觉得今日的生活不易,跟更加容易满足吧。
妈妈接了句嘴,“你们小时候,根本没什么零食吃,到你四五岁以后还好,你哥哥姐姐那会,县里十天才一个集市,集市上也没多少东西卖的,偶尔买点水果,都是切成块的,大家分一分,很少买整个的。”
这些,我原本是不知道的。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爸爸每次出差回来,包里就会有零食,或者是几包饼干,或者是一袋苹果,每一次,爸爸都会给哥哥姐姐、二叔家的堂弟分一些,剩下的多数就是留给我的,因为小时候我身体不好,体弱多病那种,所以爸妈对我照顾特别多。
记忆中,我有一个可爱的饼干盒,上面印着一位小女孩抱着一只小熊,小女孩的衣服是鹅黄色的。那个饼干盒,后来不知哪去了,我该有近二十年未见过了,可是它的样子在我脑海里依旧清晰。我的饼干盒里,总装着饼干,如果饿了的时候,就会吃上几块。那时候,哥哥姐姐也还年幼,也没有什么零食,却从未拿过我的饼干,在还不算富裕的时期,这个饼干盒倾注着满满的爱。
听妈妈说,我出生的那几年,中秋节,只有那么几块月饼,每次奶奶分饼,我们家、叔叔家各一块,每人差不多就是一口尝尝味道。
九零年代后,家境越来越好,饭桌上丰富了,零食也丰富了。如今中秋节,月饼多的,已经没人喜欢吃了。
吃不饱,或者只是留在上代人、上上代人的记忆里,忆苦思甜,也许对我们这代人起不了什么作用,因为那是我们永远都不懂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