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机缘巧合,遇到了俞老师的语音分享,真诚温和的声音更像是一位导师,毫无保留地复盘分析一个科研成果。
而感染我思考,并决定分期整理这本书的读书心得的发心,正是书中这些细小却密实饱满的学习记录,以及主人公李先生的学习成长过程。毕竟每位家长都有一个名校梦啊。
一 我曾是一只比普通蜗牛爬行慢的蜗牛
高中时,我是文理科成绩差别特别大的一类学生。十八线小城市的高考现实,是老师已经不考虑我的课程目标了。我没有盟友,唯一的两位,一位告诉我,“孩子,面对现实,爸爸没有能力帮助你,今后的路自己走……”另一位告诉我,“你放弃自己,文科成绩太可惜了,如果坚持到分数线,妈妈想办法筹钱,想办法让你出国看看,哪怕是务工呢……”
多年后的今天,我才意识到,他们对我的爱,是一致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二 开始牵着我的蜗牛,心情多味。其中有一味,是苦涩。因为,我依然没有盟友。
由于文科成绩说得过去,又敢于表达自己,在省高职院校争取到交换留学的名额,竞争对手是本部(学校分为本部和高职部)的学生,当时是喜极而涕的。六年的境外学习,不想说勤奋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自知决不是最勤奋的一个,然而,我是找到自己兴趣特点和方法的那个,这似乎与俞老师书中提到的“孩子的学习时差”问题类似。
除了在他乡语言学习,也学着去与人交流,非常生活化,像播青春偶像剧一样,村妞儿乘的第一趟地铁上,是学习3个月的并不地道的外语听力实际考试。如此经历使得我读书中“留学篇”时,瞬间感受到和理解了,李先生用他牢固的学习基础和真挚赤诚的心性,为人生随时会涌现出的精彩筑造了多么广阔的平台。
凭借着一点点努力和家人老师朋友们带给我的幸运,成功的拥有了自己的小蜗牛。然而,我的求学路上,似乎依然没有盟友。我不想抱怨,因为哪怕我学习到了一点点育儿小经验,也是足够赚到了的感觉,毕竟小蜗牛的人生起点,比小时候的我,高了太多。
三 我这只蜗牛,爬过我越过的小土堆,不自觉地潜移默化着一个影响:哪怕是一点点高度,你看到的风景也不一样。
我有一个习惯,也戏称,研究僧后遗症:有空儿就做分类整理。在我咨询和比较了最近市面上流行的英语辅导机构,正在纠结要不要给刚满四岁的女儿报英语班时,遇到了《牵着蜗牛慢慢走》。茅塞顿开。这本书也为我的一个“公益小读书会”提供了方向。疫情当前,一筹莫展的活动方案,困扰我很久,书中实操性的玩乐型学习技巧,再次启发我。迟钝的大脑被现实焦虑冰封的心,遇到了春风细雨。
四 疫情中的家国,家庭教育问题凸显。牵着小蜗牛的我们触动很深。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家庭、社区教育圈优化,科技手段与传统教育模式有机结合,一个现实将会展现: 越来越多的家庭注重兴趣与应试的科学结合,孩子们的基础知识积累与结构,社会实践,将会更加丰富,仰望星空的名校梦想,变成脚踏实地一步接一步的践行。
如果说,不希望自己的小蜗牛成绩优异,才华横溢,那是假话。能够正视自己和自己的家教环境,想去提升自我,是我迫切需要这本书的初心。哪怕能够好好运用其中一个经验去启发自我,哪怕能够验证我的一点点教育心得,也会觉得离真正的家庭教育的真谛,又近了一点点。
这是一本普世之书,感谢俞老师和她的书,
给了我勇气和力量。
(读《牵》有感(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