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看了书本《奇特的一生》,作者是俄罗斯作家格拉宁。书中记录了主人公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他的奇特就在于坚持了56年的“时间统计法”。正是利用这个方法,柳比歇夫完成了很多常人难以完成的众多事情,他无论在昆虫研究、文学、哲学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其精力旺盛程度非常人能及。
柳比歇夫用的时间统计法是详细记录每天的时间去向,用“地点+事项+花费多少时间”的格式,对每一项工作或娱乐或家务都记得清清楚楚,而且坚持了56年。
除此之外,他还在每月月初、每年年初做计划,在每月月末、年末做总结,看看自己的最终完成目标与当初的计划相差多少,把差距记录为负债。我们都知道,记录时间不是目的,通过记录、分析,才会让我们更好地看清时间走向,以此不断调整我们的方向。
或许你会问:“这样到底好不好?——给自己的生活定了框框,定得那么死。”
然而事实上,柳比歇夫的一生都是幸福的,这是他对自己的评价。他的一生是生气勃勃、和谐协调的。他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既定目标,忠于自己的爱好和理想。正是这种对生活的热爱让他的生命充满张力,而时间统计法,只是他的一个工具。
我们经常抱怨时间不知不觉就溜走的,当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浪费了好多时间,后悔莫及。
而柳比歇夫的时间就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地消逝不见。因为对每一事项的详细记录,所以它变成了什么,总能查得出来。他获得了时间,这是最实在的收获。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柳比歇夫无非是个凡人,他有着跟我们所有凡人一样的情绪,激情、爱、挫折都能叫他分心,连幸福也会影响他的专心致志。
柳比歇夫的一生也遭遇挫折,比如离婚、儿子的死。其中儿子的死让他伤心了好多年。他那个时期所有的信札,连篇累牍地回忆他的儿子,丧子之痛溢于言表,虽然他尽量克制,但还是久久不能平息。
就算如此,在儿子去世的这一年,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做时间统计,最后发现这一年投入的工作竟比往年还要多。我们可以理解,这是他竭力把自己的伤痛转移到工作上了。
除了时间统计,柳比歇夫的一些生活方式同样值得我们尊敬。
比如他一直过一种简朴的生活:超过最低必需品限度的东西,他都不要。可见,他是一个极简主义的实践者。
还有,他避免必要的串门和喜庆活动。可在一件事上他却一直很大方,那就是写信。无论是学术信札,还是给亲朋好友写的信件,柳比歇夫都写得很详细。他一生崇拜者众多,很多人给他写信问一些问题,他都会运用自己渊博的学识耐心地回复。“当有人需要他的时候,他可以献出一切。”
还有一点是,柳比歇夫适应环境的能力超强。不管他被派到哪里,他都能活得问心无愧。他身上有这样一种天性:他所待的地方,就是世界的中心,就是地轴转动的地方。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他都能专心致志。
无疑,这种时间统计法很好,但是,并非适用于每个人。技巧不过是技巧,真正关键的问题是人生目标。就像书中反复强调的观点“问题就在于:一个人只有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命运赋予我们最宝贵的时间,我们应该利用它来不仅给自己,而且给别人带来最大的利益。”
这样看来,对待时间就是一个道德问题。利用时间的方法,必须与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与道德品质协调一致。
所以,最后让我们深思的是,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