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综艺节目《我们是真正的朋友》,其中有一期节目组请了木村拓哉为四姐妹录制了视频。大S见到偶像立刻激动到飙泪。
大S曾多次表示木村拓哉是自己的偶像。她坦言,从14岁迷上木村拓哉后,为了追星,自己开始疯狂学习日语,去日本发展,甚至立志要成为更好的人。
30多年过去了,大S的崇拜与追随也得到了回报,她主演了多部红遍亚洲的电影、电视剧,主持过多档备受好评的综艺节目,成为了一名光芒四射的明星。
因为追星,她变得更自律;
因为追星,她让自己成为了更好的人;
因为追星,她成为了别人追随的模范;
这就是偶像的力量!
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偶像决定命运”。
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100米蝶泳冠军斯库林,13岁时看了美国飞鱼菲尔普斯的比赛后,爱上了游泳,他告诉自己 “我想像他那样,我也想要这样的胜利”, 斯库林努力训练,终于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赛场上,打败了心中的偶像菲尔普斯。获得了新加坡第一枚奥运会金牌,同时,也是第一个打破欧美选手百米蝶泳垄断地位的亚洲男子选手。不但创造了新加坡历史,也开启了亚洲人在泳坛上的新历史。
因为偶像是大卫科波菲尔,刘谦成为了最成功的华人魔术师。
因为偶像是迈克杰克逊,郭富城成为了如今的亚洲舞王。
因为偶像是美国总统肯尼迪,17岁的克林顿认清了自己的目标,最终成为美国第42任总统。
刘谦曾说“真正的追星,是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成为像自己偶像那样,杰出而伟大的人。”
在一份调查研究中,通过1210份有效问卷,86.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成长需要榜样引领。
当孩子把偶像当做自己的榜样,偶像就像灯塔,给迷茫中的你领航,带给你无尽的动力,带着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因为偶像也曾遇到过各种困难阻挠,所以给了你奋发向上的勇气!
因为偶像经历过你正在经历的挫折,所以给了你战胜挫折的信心!
通过钦佩的偶像,你可以不断地完善自我,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这就是偶像的积极能量!
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对全国各地2710名大中学生进行的关于偶像崇拜现象的专题调查也显示:50%的青少年有过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34.5%青少年正在崇拜某个明星。这表明了偶像崇拜在孩子身上普遍存在。
许多家长认为,追星常常与“疯狂”、“无脑”等负面词语挂钩。加上媒体经常报道一些追星导致自残,荒废学业的负面事件,更让家长心有余悸。
事实上,这些极端案例只是少数,对大多数“追星少年”而言,追星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如果孩子能从中获得快乐,通过偶像实现我激励,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作为家长,应该尝试从正面的角度看待孩子追星,理解孩子,引导孩子正确“追星”。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追星”的行为?
1、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对偶像崇拜是一种向往独立的意识表现,亦是他们渴望被社会认同和欣赏的心理状态。
随着孩子长大,社会角色意识开始觉醒,自我意识感越发强烈,他们渴望得到自我认同和社会的认同。而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就是在认知、情感和个性发展中,去尝试接受另一个人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及外表形象等,并加以崇拜和模仿。
明星身上往往包含着很多他们向往的东西,外表、身份、荣耀、被人喜爱等等,于是他们开始通过崇拜行为来进行自我塑造,释放自己、肯定自己以及认同自己。
2、父母关爱的缺失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处于学习勤奋、克服自卑的阶段。这个时期,他们需要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肯定和赞扬,否则就容易把自己渴望得到的关注投射到受人仰慕的明星身上。
无论多大的孩子,都需要和父母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可是
有些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
有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
慢慢地,孩子的心灵逐渐与家长发生疏离。于是将自己的内心需求投射到明星身上,崇拜偶像就成了他们一种心灵安慰、一种精神寄托。
3、偶像目标的转移
心理教育专家指出:“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特指由于‘光环效应’而形成夸大的社会认知和社会印象,把自己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高度认同、崇尚并伴有情感依恋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
孩子小的时候,认为父母是无所不能的,所以他们的偶像是爸爸妈妈。但随着孩子成长,当孩子开始接触到社会,接触到更多的人是,他们发现父母也不过如此,也有很多缺点。于是父母的偶像效应就在心中破灭了。
与此同时,在他们眼中,明星是一个完美的存在,无所不能,于是明星就替代了父母,成为了他们新的精神偶像。
4、心理归属感的需要
孩子是有社交需求的,而崇拜偶像是孩子发展社交,融入团体的一种手段。
为了能够找到和其他小伙伴的共同话题,孩子看综艺,寻找自己的偶像,收集明星信息,看与他们有关的节目电视或者新闻。始终保持和其他小伙伴的同频状态。避免和别人没有话题,被孤立。
5、舆论媒体引导
孩子心理不健全,容易被舆论媒体所引导。而现在的新闻头条、热搜榜上基本上都是被娱乐明星占据。满足幻象的完美人设,纸醉金迷的奢华生活,万人追捧的无限风光,不断地通过大肆宣传,进入到少男少女的脑海中。于是导致孩子们开始迷恋明星,追逐偶像。
童话大王郑渊洁曾说过:没有距离就没有崇拜。而好奇心,又是人的本性,对未知的人和事,总会有一股强烈的好奇心。与其阻拦、遮掩,不如让孩子明目张胆的和孩子一起去“追”。
父母反对孩子追星,是怕孩子荒废学业,同时也担忧“追星”给孩子的价值观带来不良影响。
心理学中有一个“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越反对越亲密。同理在追星这件事上,家长的阻挠越多,孩子对偶像的迷恋就会越强烈。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每一个孩子都有一段“心理社会合法延缓期”。在这段时间里,孩子是混乱的、矛盾的,成人的压抑并不利于孩子“迷途知返”,要允许他们借助时间整合自我。
所以,面对孩子的“追星”行为,与其万般阻挠,不如有的放矢,合理引导,让孩子在可控的范围内理智追星。
1、接纳孩子的追星行为
2018年,一对浙江嘉兴的父母带着即将读初三的女儿,来到上海参加某偶像组合的粉丝见面会。这对父母支持孩子追星,并表示:“只要不影响学业,爱好也是需要的”。
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实验”认为,父母发自内心地认同孩子,会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孩子感应到这种正向反馈,他就真得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家长要把孩子追星看成普通生活的一部分,和孩子拉近距离聊一聊,真诚的和孩子交换看法,交流下他为什么会喜欢自己的偶像。甚至可以帮助孩子收集偶像的信息,节省孩子追星的时间成本,用偶像的周边或者演唱会门票作为孩子进步的奖励,来激励孩子更努力。
当你接纳孩子的追星行为时,你的理解会增进你们的亲子关系。而追星也会成为孩子平淡学习生活中的一道彩虹。
2、引导孩子学习偶像的优点
有一期的《少年说》中,一名女生坦言因为一名优秀的学长,所以自己一直在不断的努力,让自己变得更棒。
女孩说“心里想着进步到多少名就去认识你,这也成了我的一个学习动力,总觉得要想接近你一点,成绩也得接近你一点,所以我要更加努力”!
她把学长当成了自己学习的榜样,因为学长,女孩认真学习考进了年级前80名。
一个人的成名,除了需要机遇,更需要实力。
不管孩子的偶像是明星,还是科学家,他们能成名,都是付出过努力和汗水的。让孩子知道不要只欣赏外表的美好和表面的风光,更要看到他们背后曾经的付出。要学习他们优点长处,学习他们向前进取的精神。
要更努力一点,像偶像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不可能阻止孩子崇拜偶像,也不可能帮助他选择崇拜的偶像,但是我们要始终记住一点,合理的放手和正确的引导,让偶像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一束光,带领孩子走向更美好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