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于世,面对外界的诱惑,需要建立戒行。戒行不是绝对正确,无法由此满足所有的目的。戒行只是决定了有些事是不可以做的,且并不讨论为什么,重要的是看自己立的规矩,自己能不能做到,在洪流之中立定而不摇。
戒的意义不在于做,恰恰在于不做,让人面对自我,不允许在自我迷失在感受之中,丧失了和万物的界限。换句话说,因为戒的存在,人的真我才得以保存。不是感牵于外的被动,而是出乎自身的主动。看人主动,竟不是看人做了什么,而是看人没做什么,也是妙趣。
欲望正是如此,看似是主动,其实连自己都停不下来。所以,正行不从欲望而生。
人处于世,面对外界无缘无故的冲击,需要立定自身。定,是守住自己,不要以牙还牙。大部分被冲击了之后,情绪爆发,行为的核心会变成你要我承受的,我也让你试试滋味;你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对待你。通俗话说,狗咬你一口,你也要咬狗一口吗?
定的方式不是不处理,而是不只是个下意识的反应,是从自己而出,想明白自己究竟是什么人,该怎么做。有时候勇于敢,有时候勇于不敢,不受刺激而证明自己,自己就是自己。定,就是保持住了自己。
暴怒欺心就是如此,早已失去目的,只是追求快心的结果,非如此不可。所以正行不从施受而生。
行文至此,其实道理也分说得很明白了,从蜘蛛精讲完了戒,也由红孩儿讲过了定,接下去的白骨精,对应的自然是慧了。正如在这最后玄奘自我强调的,“其实我是很聪明的!”九宫真人也说“笨秃驴也有大智慧啊!”
戒定慧,号称佛门三无漏学。三者之间,关系微妙。《楞严经》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俨然次第。其实三者也是一体,不可偏失。所谓无漏,则是通过此三者修行,可从凡夫有漏之身,达至圣者无漏之身。
伏妖篇的纲领,其实也就很清楚了,正行之要,在戒定慧。
戒定慧各有所伏,蜘蛛精代表的是欲望,红孩儿代表的是情绪的躁动。那么白骨精代表的是什么呢?是幻觉。
幻觉不是假象,相反更是感受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是现实,而是满足想象,其实也是一种幻觉,电影更是如斯。当一种感受被唤醒,如同亲身经历一般,这才是幻觉。假象往往容易引起幻觉,也导致很难和幻觉区分。
人被假象左右,是被欺骗,但是被幻觉掌控,则是一种沉溺。
玄奘是怎么被幻觉蒙蔽的?不是直接来自小善,而是来自小善的歌舞。一开始玄奘对小善并没有太多,相反只是注意到了小善被众宫女露骨的嫉妒。那些宫女气粗如牛的样子,是被刺激得难以自控的嫉妒之心。当开始毫无限制地进行攻击和批评,不是因为其他,只是嫉妒了。
但是当小善开始随着乐曲而跳舞之后,闭目诵经的和尚,忍不住睁开了眼睛,大为动容,眼前出现了曾经的段小姐,自己的深情所系。人可以拒绝假象,从假象之中清醒过来,但人无法克制的是自己的内在触动,尤其是深情。在车站街头被骗子骗的,往往是自己动了贪心,不是没判断力,是齐人攫金。
玄奘不是喜欢小善,是喜欢段小姐。但是小善让他想起了段小姐,勾起了他的情,幻觉此时开始了。让他想起了她,那就不是对她好,而是对她好。人是非常健忘的,很容易忘记自己曾经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有人为此折磨自己,那是在抵抗不断淡化的记忆和感觉,这样的人在害怕自己背叛。但人的记忆有时候又出奇的好,那么年久日深,岁月蒙尘,突然一梦醒来,青春年少可以历历在目,让人不觉落泪。
是幻觉吗?皆是幻觉,但没说这幻觉不对不好。曾经触动内心的一切,不断地泛起,意味着人的长情和温存,也表达当初的心意真挚。
只是唯一的问题,人可以有幻觉,但不可以跟从幻觉,以幻觉而行,此非正行。
分明感觉如此真实,为什么不可以呢?
因为这样一来,眼前的一切不再真实,只是成了你幻觉满足的替代品。
这就好比我们经常听见的电视剧故事情节,有人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最后却不得不和心爱之人分开了。而后他又遇上了另一个人,这个人让他想起了她。于是剧情的桥段往往会出现这样一幕,本来自觉被爱的人,会最终质问,你爱的不是我,我只是替代品。
你没有面对对方,只是面对了自己!
这就是玄奘拒绝带走小善的原因。玄奘如此清晰地知道,这是幻觉,不是本心,自己不该这样去做。哪怕小善是个吃苦耐劳的姑娘,还会洗衣做饭,会一切合乎人心意的事情。你喜欢佛,那我就烧香礼佛,对佛理兴趣浓厚,即你喜欢什么我就喜欢什么;你说跟着你会吃苦,她就说她不怕吃苦……真如国王说的,实乃是居家旅行必备之良品!
什么是居家旅行必备之良品?
说白了,这是个工具,替代工具。完美的用来满足自我慰藉的工具啊!可以满足人灌注的对于情感实现的种种期待。白骨精为什么没有妖气?她的确不同于其他的妖,她什么也没有,只是一堆白骨,却满足任何人想象任何的皮肉。
人世间,众生中,有多少人会拒绝这样的工具?有多少人,在接近对方的时候,求得是自己的满足,大言不惭的说出的是自己的条件需要对方实现。是恋爱吗?还是实现自己情感和欲望的需求;是结婚吗?还是寻找一张日后优越生活的包票?
国王反复询问玄奘要不要,会不会后悔,据后来陈述,他一共问了玄奘八遍,玄奘仍然是拒绝了。国王立即喜形于色,他要!
但可惜的是,玄奘只是拒绝了八遍。自古以来,所谓洗心,都是需要九次的,称之为九还。意思是反复九次,始终坚守如一。九,当然不是实指九次。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一为数之始,九为数之极,极不是最大数值的意思,而是变化之极限。因为突破九之后,再加一就是进入了十,就要进一位了,是十进制数学的规矩。所以九之数,表示的是数的最大叠加变化。也就意味着,九次就是无数次,就是始终如此,再来多少次也一样。
所谓九转九还,九九劫数,九九之难,并不是经历八十一次就可以了,而是每一个劫数,都会反复出现,始终经历。天道健行,君子战战兢兢,死后而已,并无一劳永逸之功。影片的开头,玄奘所谓的终身成就,简直就是笑话。儒家讲健行不息,佛门也讲四无量心啊!
终于在最后一次,玄奘失守了。失守之前他拿过了猴子嘴里的树枝,这是他之前批评的,但是自己也做了,表明违反了自己。猴子代表的是感情,表示玄奘沉溺在了感情之中。除此之外,影片出现了《降魔篇》之中的那段纲领性台词。
有过痛苦,方知众生痛苦;有过执著,才能放下执著;有过牵挂,了无牵挂。
这几句话没问题,问题在后面那句,这是一种境界,而我只是个凡人。人丧失志气,沉溺的开始,都是这样心态。本来能够做到的、该有的正行,变成了高不可及的境界,推得老远,而自命凡人以接受这样的自己。
什么时候,凡人成了自我失守的最佳借口?而境界只存在于了人们口中。
向着城池奔跑过程之中,玄奘化凡,完全沉溺和沦陷在了自我满足之中,抵抗不住幻觉的侵袭。这里玄奘的问题并不在不可以拥有对于过去的感情,问题的核心在于,他不该在小善身上实现他对段小姐的感情,哪怕,小善是自愿的!
正行之起,当以智慧,远离诸幻,否则将出各种问题。
小善一入团队,师徒矛盾丛生。面对娇媚的小善,八戒动了欲望,而且十分重口味,是在另一个层次上表现出小善的本质。八戒的欲望到了何种层次,就意味着在他眼中的小善,是如何的。沙僧则恢复了人身,表示躁动的理性开始回归。而一个喷嚏就会变身的源头,倒是让人想起了《龙珠》里面的人物。通气则变!
最激烈的当然是代表真情的猴子,直接黑化了。猴子和玄奘和决裂,开始于猴子对小善的各种试探,最后更是直接将小善拽回了河口村。依稀记得,在《降魔篇》里面,沙僧出现的小渔村,似乎也是叫河口村吧。或者是记忆错误,但这显然是回到了原初,也就是玄奘初遇段小姐的地方。这一点呼应,从小善和玄奘促膝对谈,谈出她和段小姐的愿望的时候也可以证明。
为什么会回归河口村?这是玄奘幻觉的起点,所以是猴子带回去的。猴子要让玄奘明白的是要面对的是对段小姐的感情,这不是对小善的感情,不要在小善身上找存在感。玄奘为什么连小善失身都可以不介意,因为他面对的不是一份感情,而是一份幻觉。
你是什么样子,并不重要,只是一个承接我感觉的容器而已!幻觉之失,尽乎在此。丧失到了什么程度呢?玄奘连唱儿歌三百首都无效了,盘坐于地,想使用如来神掌,也没有任何力量。而猴子更是摘了金箍,直接砸到了他的身上。
金箍不是金箍,是感情。是曾经无情无爱的妖王,因玄奘而生出的感情。摘下金箍,是妖王回复成为妖王。猴子直接大喊:“如来神掌,你蒙谁啊!”“死也不信我,死扑街!”
妖王觉得遭受了欺骗,更觉得玄奘是“扑街”,破戒了!破戒之僧,当然没有了任何神力,感觉被欺骗的感情,自然不会再听从本心。猴子为什么说他有偏头痛和满身伤痕?感情不正是因为来自本心之动,而产生了偏执,念兹在兹不舍,而总是落得一身伤吗?
改变和转折从什么时候开始?
从玄奘肯为小善去死开始。能够舍生,就代表了不是为了自己。这一下,不仅感化了小善,同样也转变了猴子。小善的被感化,表现出来是说出了真相;而猴子被感化,是直接变化了外形,成为了一只熔岩巨猿。
人的行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吗?如果是,那就是沉溺在自我幻觉之中,不过是从自我真实感情开始,去实现完成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小善。跟在《降魔篇》中具体而有针对的爱是小爱一样。
只是爱自己所爱,那只是小爱,能够施及不爱,才是大爱;只是完成自我的行为,也是善行,但只是小善。小善小爱,不是玄奘的路,不是度己度人的大乘佛法。
小善的名字为什么是小善,即由此。
猴子吃掉了玄奘,是个表象,既是一种欺骗九宫的假象,更是一种寓意,那就是师徒再次的合二为一。情感和本心的再度重新和好如初,相融为一。只有如此,玄奘才能使出最后的一招如来神掌!
各自坚持,才是真正的矛盾。在世间,真正的争执都不是来自对错。因为对错分明,是无可争执的。能够形成争执的,是各行其道,《易》中的讼卦,讲得就是天与水违行,乃成讼。
八戒喊道,太好了,不用取经了。这是当然的,本心和感情合二为一了,自然不用取经了,因为已然成佛。到了这一步境界,才能洞明本片要表达的主题,也就是在这种相融的境界之中,才能看出九宫真人的破绽。
作为本片最大的幕后黑手,九宫真人到底是谁,为何而存在?其实九宫真人,就是另一个玄奘,或者说就是玄奘在伏妖正行之中,面对的自我要经历的最大的障碍。
九宫真人象征什么?她自白说,本宫有一个梦想,要让世间所有的虚伪丑陋的面目,原形毕露。
这句话乍一听,还蛮有揭露真相的气魄,很是吸引人。但仔细一想,虚伪丑陋,不应该是用来被转化或者克服的吗?从某种程度上,人谁没有虚伪和丑陋?这样一来,九宫的说法,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她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让世间所有的人,都变得虚伪丑陋!
什么是随心随性大法?九宫解释说,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不是什么大法,而是藏在每个人心之中的蒙昧。人都想要自由,都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请问随心随性,随的是哪一颗心,哪一种性?
心性本在,但是别忘了,欲望、理性、情感依然也在。随心随性的名义之下,随的只怕都是横流的欲望、干枯的理性以及沉溺的情感而已。
随心随性,是一种境界,是需要人达到的,而不是人人都可开始的起点。恰恰只有在正行之中,人人才都是随其心,随其性的真实。若无正行,则心性如何保留呢?
欲望之不择,是不由心不由性;妄念之爆裂,是心不安性被迷;幻觉之沉溺,是心不通性不达。九宫真人被如来呵斥为一点悟性也没有,散播的都是歪理,就是在这里。她和玄奘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常相同的,只是在最根本的一点,是截然不同。
九宫真人驾者蜘蛛红云,带着红孩儿和蜘蛛精,说白了无论是欲望,还是妄念,又或者是幻觉,总不出是为了满足自己。这一点正是正行有偏的根本障碍所在。九宫真人象征的就是人的自我满足。
还是刚才说的,如果人的行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就不足以称是行了。因为行达于人,降魔自度之后的度人,就是要面对他人。如果伏妖只是为了自己满足,那就不是伏妖,而是为妖了!
为了满足自己,所以充斥欲望、妄念和幻觉,是为九宫真人,她的原身是九头金雕。金雕九头,可见其行来由多端,且经过精雕细琢,只是一片假象。就如同她之后能够化出火、水、雷三个假如来。炼化猴子的时候,双掌虎口相对,形成一颗心的形状。
只是假心焉能代真心呢!最后九头金雕自说,如来,我为你而生,这么多年我在你身边,你可有正眼看过我一次!
不要以为这是什么如来的桃色八卦,是另有表达。为如来而生,可知那些追求随心随性的散播歪理之人,也的确是想着领悟无上大智慧而生的,也有这样的目的。但知道如来从未正眼看过一次,意味着他们也是知道,自己并未得到无上大智慧,内心是完全知道的,但却以此宣扬。
分明无所领悟,却敢大肆宣扬所谓无上大智慧,这正是人间的种种妖行乱源。终究是人应该自己去见如来,哪有求得如来反过来去见人的呢?由此还自生怨念,显得自己很委屈,这九头金雕也的确愚蠢。
妖物既收,露出天心月,圆满。
在《西游记》原著之中,白骨精一节出现在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至于九头金雕则无所出,也不必比附九头狮子。骨上刻字“白骨夫人”,意思即夫所谓人,究其实不过白骨,既知有形之幻,方得本心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