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去黄山,只是一念之间。
本计划去新疆看雪的,然而一场大雪不期而至,铺天盖地,银装素裹,满足了我们多年对雪的期盼。既已得到满足,暂时也就不想去新疆了。可年假已请,也就没法安安心心地在家呆着了,总得出去走走才行。查看了各地的天气,考量了回来车票购买难度,最终决定就去江西的婺源。江西离湖南不远,看了《跟着书本去旅行——如画婺源》后,我和孩子们都很想去篁岭走一走,看看那个世外桃源般的村落,感受那种远离尘世的悠然与宁静。
到了婺源后发现离黄山已经很近了,坐高铁只需二十多分钟。都这么近了,怎能不去黄山看看?小女儿这学期学了《黄山奇石》一课,可是心心念念着要去黄山亲眼看看那些奇石呢。于是,从篁岭下来后,我们直奔黄山而去。
我和孩子们心中都是有着各自的黄山印象的。孩子们的黄山印象是奇石,我的黄山印象却是迎客松。孩子们的黄山印象当然源自课文《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我小时候应该也学过,但已没有了半点儿印象。倒是小时候常在人家家里墙壁上贴着的挂历上看到黄山迎客松的图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挺立在峻峭石峰上的迎客松,看上去是那么傲然,那平伸出去的树枝是那么虬劲,形态是那么奇特,那一簇簇短短的、上指的松针,是那么苍翠。迎客松与我们这儿常见的松树是那么不一样。
黄山可真冷,我们住在山脚,早上一出门便发现所有车顶都蒙着一层雪白的冰霜。我们把厚厚的羽绒服拉链拉到最上面,把羽绒服的帽子戴上,手套戴上,还戴上了口罩,不为防疫,只为给脸部防寒。
上黄山的旅游中巴车与张家界、南岳的一样,一个接一个的、急促的、几近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弯,让我们坐出了过山车的感觉。但与在张家界、南岳我被甩得头晕呕吐不同的是,在上黄山的车里我没有感到任何不适。我想,这可能与黄山中巴车车身舒适度高有关,但肯定也与司机水平高有关,开这车的司机肯定是一等一的高手。下车时不经意间瞥见驾驶座上坐着的,竟然是一个女司机!我不禁向她竖起了大拇指,对女司机的认识被刷新了!
山上到处是积雪,几天前下的雪仍未融化,树林里,房前屋后,白雪皑皑。甚至那裸露的向阳的石崖上,也依然存留有斑斑驳驳的积雪。
因为是临时决定游黄山,未来得及做攻略,于是我们来到黄山导览路线展示栏前。一名五六十岁的工作人员甚是热情,见我独自带着两个小孩儿,问我是否在山上住。听我说不在山上住,便建议我们走极简路线,坐索道到白鹅岭,再往黑虎松方向直接到光明顶,然后由光明顶经一线天等到迎客松,最后乘坐玉屏索道下山。说这样能确保当天下山,我们的体力也能胜任。
小女儿一看这条路线不到“猴子观海”,立刻不干,说自己最想看的就是“猴子观海”了,都不看“猴子观海”,那不是白来黄山了吗?看见旁边有人步行上山,还说我们也挑战步行上山吧。
虽说我对她走“猴子观海”路线是有信心的,因为之前游览故宫、张家界、天门山等,每次都走了两万步左右,她都没有喊过累,但步行上黄山,连我自己都没把握,更别提她这个七岁小孩儿了,万一到山上走不动了就麻烦了。
工作人员见我们执意要去“猴子观海”,便叫我们赶紧去乘坐索道,说这条路线可要步行十六公里呢,不能拖延,别搞得当天下不了山。于是我们赶紧告别工作人员,朝索道站奔去。
黄山的索道似乎比天门山的更高更陡。同缆车的大婶紧紧地拽住大叔的胳膊,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好怕……”孩子们却为了能更好地看风景而站了起来,大婶立刻紧张地叫道:“小朋友,快坐下,好危险!”孩子们与我相视而笑,我知道她们心里在想着什么。去年在天门山走玻璃栈道,我们许多大人都是扶着石壁小心翼翼地往前挪动,不到六岁的小女儿却如履平地般从从容容大步向前,一边走还一边说:“真是胆小鬼。”
坐在缆车里,看到的是一座座峻峭的、高高耸立的石峰,与张家界的有几分相似,但也有几分不同。相似之处在于都是峻峭挺拔、高耸入云的石峰,不同之处在石峰的颜色、石峰的形态以及石峰上生长的植物。张家界的石峰颜色略浅,显得较为亮丽,而黄山石峰颜色稍暗,显得较为深沉。张家界的石峰多是独立的,就像一根根擎天石柱,而黄山的石峰彼此相连,峰上奇石形态各异。张家界石峰峭壁上生长的多是一些杂树,而黄山石壁上生长的大多是挺拔的松树,一棵棵都是那么笔挺,树干没有一点儿弯曲,树枝都是平伸出去,松针都是那么苍翠,一簇簇,短短的,向上指着。记得我们小时候,家乡的松树都是长得歪歪扭扭的,后来才渐渐看到有笔挺的松树。大人们说,歪歪扭扭的都是本地松,笔挺的松树都是后来引进的外国松。在这峻峭的黄山上,松树应该都是自然生长而非人工种植,是否因为山伟岸,所以树也挺拔?
下了缆车,头顶的天是那么蓝,阳光洒在各个山头,远处则是白色的云海,山峦在云海里只露出一线峰巅,让人直觉如临仙境。大家纷纷抢好位置拍照留念。虽说天冷,是旅游淡季,但因是周末,游人还是比较多的,想抢着个好点儿的位置拍照还真不容易,大家都是在人群的夹缝里找位置,咔嚓两张赶紧让位给别人。
山上几乎没有平坦的路,都是上下台阶,因此特别费劲。虽是大晴天,艳阳高照,却冷得出奇,帽子,口罩,手套,一样都不能脱,脱下就冷。
一路上奇石甚多,有的像孤独的瞭望者,有的像诸臣朝圣,有的像双狮,有的像母子……当然,同一奇石,不同的人,可能看到的形象不同,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也有同一奇石,同一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形象也不相同。
到了始信峰,爬上峰顶,只见远方的天空有一道笔直的横线贯穿东西,横线上面是澄澈而深蓝的天空,横线下面是淡青的山岚及山岚里若隐若现连绵起伏的山峦,天与山的交接是那样奇特,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远处是海天相接。大女儿笑着说,本来就是海天相接,是云海、山海与天相接。我和小女儿也都笑了。但为何会有如此奇特的景象,我们却不得而知。
从始信峰下来,继续前行。走到一处,只见一根石柱(这是我们在黄山上看到的唯一的石柱)顶上生长着一棵小小的松树,那情景极有风味,我们都忍不住称赞。一看旁边石碑的介绍,原来这就是“梦笔生花”。再看那石柱,确实像一支笔,石柱顶端略似圆锥,就像笔尖,而那小小的松树,就像一朵大大的绿色花,多么形象而富有诗意的命名呀!
一路走走看看,本以为“猴子观海”很远,却感觉没走多久便远远地望见了那独坐平坦峰顶瞭望远方的“猴子”,孩子们特别激动,不顾上台阶的艰难,一路小跑着往前。弯弯绕绕走过几座山,终于到了观“猴子”的峰头,但还是隔得较远,不知道是“猴子观海”本来就无路可通,还是那边的路被封了,大家都只能在这个峰头遥观“猴子”。这峰头挺险,只能容纳十来个人,斜斜的峰头上有冰,踩上去挺滑,有人一不小心就滑倒了。护栏那边是悬崖峭壁。在这样的地方想要与远远的“猴子”合个影可真不容易。孩子们本是最反感在外面游玩时给她们拍照的,但与心心念念的“猴子观海”合影,小女儿却非常乐意。最终只能透过身旁松树枝条的间隙远远地与“猴子”合影。这照片,若不仔细找,根本找不到“猴子”在何处,小女儿却一副颇为满足的样子。
从“猴子观海”观景台下来后,一路沿着台阶上上下下、弯弯绕绕,似乎没多久便到光明顶了。虽说早上八点坐的中巴车,此时已是下午一点多,算来已经过了五个多小时,时间不算短了,可之前我们还担心当天会下不了山呢,所以这么一看,觉得我们走得挺快,这条路线不长。从导览路线图上看,光明顶离迎客松没多远,看来有半个小时我们就可以游完下山了。
然而一路往前,才发现路越来越难走了,台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陡。我开始感到腿累了,大女儿也不像之前能小跑着上台阶了,小女儿更是爬一段就要停下来休息倒数二十才能继续往上爬。一直被我们视为负担的登山杖也终于用起来了。
有时我们走得热了,便摘下帽子,拉开衣服拉链,好让身体凉快凉快,可一绕个弯,到背阴面,或是走到树林里,就又觉得冷了,赶紧把帽子戴上,把衣服拉链拉好。
一路上好多厚厚的冰瀑。我们很是纳闷,山上没有流水,怎么会有冰瀑呢?后来想,肯定是在阳光的照射下积雪慢慢融化,雪水往下渗,然而温度实在太低,便又结成了冰,如此积累,便成了冰瀑。路旁每隔一段便会有用来蓄水防火的小水坑或小水池。这些水坑或水池里也都结了厚厚的冰,其中一个小水坑冰面目测应该有十五厘米厚。这么厚的冰,南方怕是稀少见得到的。
半个小时过去了,没到迎客松,四十分钟过去了,还是没到迎客松,五十分钟过去了,依然没到迎客松。我们不由得感叹,真没想到光明顶到迎客松这么远。不过累归累,孩子们依然精神抖擞、兴致勃勃,谈这块奇石,说那棵奇松,用登山杖敲敲路旁的冰块。
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迎客松了,旁边围满了拍照的人群。我和小女儿瞅准了一个缝隙,赶紧拍照。我们还没拍好呢,后面就几个人在排队等候了,小女儿还没让开,等候的人就已经挤过去了,把一侧的大女儿挤到了一边。看孩子们平时反感拍照,我就对大女儿说不拍算了,大女儿竟然不干,说为了这棵迎客松,可是走了一个多小时,不合个纪念一下怎么行!见她这么说,我们只好再找空档,从人缝里拍,大女儿倒是笑得很灿烂。
下山后腿可真累,连大女儿都喊起累来了。睡到半夜,感觉小腿肚子酸痛。第二天早上起来,我问孩子们腿痛不痛,小女儿说有一点儿痛,大女儿却说啥事儿也没有,她还要跟小姨和表哥再去爬一次。吃完早餐,我和小女儿选择到周边古村落看看,大女儿却坚持二爬黄山去了。这小家伙,可真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