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受过教育,但它没有教我们如何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反思人生的目的。在长大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些问题相当重要,这些缺失的课我们得自己补足,否则难以很好地长久地走下去。
2016年12月豆瓣独家推出了这本书——《生活的哲学》,我相当感兴趣,2016年12月5日我开启了这本书,偶尔翻看,期间也看了别的书籍,最终这本《生活的哲学》在2017年2月5日才被我看完。2017年我的目标是多阅读多写读书笔记,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所以我想为它写读书笔记。但是,我的读书笔记目前来说写得并不好,没有达到我心中的要求,原因可能是我在提笔的时候并没有先给这篇文章定结构,而是按照书中的顺序,按照自己的喜好,简要地叙述一些主要观点出来而已。
今晚我合上书,试着回想这本书讲了什么。
此书作者非常赞同认知行为疗法,于是他开始研究认知行为疗法,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这个行为疗法其实是受到了古希腊哲学的影响,于是他开始研究古希腊哲学,这本书就是作者研究古希腊哲学的产物,他展现了古希腊哲学派系的主要观点,那些古代哲学家他们重视些什么,他们是如何对待他们的人生中的逆境的。作者它们整理出了十二个篇章,阐述了它们的起源、主要观点与发展、对个人与社会造成的影响。阐述完之后,作者会在后面补充他是怎么看待这些派系的,他有时会指出这个哲学家或者这个派别的弊端在哪儿,哪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哪些派系它们缺乏了什么东西,作者自己对此有一些小小的点评。
当年的哲学家他们真的是作者说的这个意思吗?我由于没有看过里面的哲学家及派系的任何著作,所以我无法判断。我现在只是借助作者的眼睛去看这些古希腊哲学,作者的阐述难免让我产生了“先入为主”的认知。
总体上我很感激作者的这本书。首先是这本书写得不错,文笔通俗、谨慎、节制,每一个段落都加深加宽了我的认知,每个派系阐述得都蛮完整的(哈哈我也不知道是否真的完整,但感觉是这样的)。其次,我可以通过此书轻轻松松地了解“各门各派”的主要观点,以及那些哲学家实际上的生活状况是怎样子的。观点都蛮有意思,很有启发,也让我有所反思,作者写得一点都不理论化,语言非常的通俗易懂。最后一点,纸张质量很好,上面留有有树木的清新,豆瓣出品,果然有质量。这本书作为哲学入门读物还是可以的。它在介绍哲学流派的时候有顺带提到这些观点出自哪本书。所以我们可以在大概了解了古希腊有哪些哲学派别后,抓着那个自己喜欢的派别,再另外找相关的书籍,去做进一步的了解与思考,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这些哲学思想。
下面,我打开书,回顾内容。
此书开篇作者写《哲学:幸福生活的起点》时说到苏格拉底的观点,“你的哲学(你如何理解世界,你认为生命中什么很重要)跟你的精神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不同的信念导致不同的情感状态”,“照料我们的灵魂是我们的责任”,等等。我很赞同苏格拉底以上的这些观点。作者认为“心理治疗的艺术”它来源于古希腊人的“照料灵魂”。开篇第一章作者的话让我对古希腊哲学充满了兴趣。作者还说“哲学能拯救你的人生”。嗯哼?嗯,作者在2001年被诊断患上了社交恐惧症、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后来用认知行为疗法(CBT)来治疗情绪絮乱,后来作者采访了一些顶尖的认知心理学家,通过这些采访,他发现了古希腊哲学对认知行为治疗的直接影响,作者通过对古希腊哲学的研究,治愈了自己,重新控制了自己的生活,他的社交场合上的焦虑也减轻了。
在第二章的哲学阐述里面,我好像看到了艾利斯的ABC情感模型和伯恩斯情绪疗法的内容。
哲学家爱比克泰生在一个可控制程度最小的环境中,他是一名奴隶,他经常受到主人的殴打和折磨,他的腿因此严重受伤,他的余生又穷又瘸,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没有家人也没有自由,他幸运地遇到了第二个主人,第二个主人允许他跟随那时最伟大的斯多葛哲学家学习,斯多葛派主张,如果你用你的理性去克服对外在环境的依附或者厌恶,你就可以在任何环境下保持泰然自若。爱比克泰生在他的《手册》的第一页写道:“有些事取决于你,别的事则不然”,那我们能控制什么呢?爱比克泰生又在笔记本上写上了他能控制什么,不能控制什么的清单,他在能控制区域上面写了“信念”,爱比克泰生说“通过提醒自己什么是我们能控制的、什么是我们不能控制的,我们能够克服我们的无助和绝望感”。
第一章的内容略少,并没有很系统全面地介绍斯多葛派。他只是首先向读者说明,哲学能拯救我们的人生。后面的章节,作者时不时跳出来补充斯多葛派的立场。比如第三章说到斯多葛派的鲁弗斯是街头哲学的拥护者(本书作者也是街头哲学的拥护者,喜欢在街头与公众讲哲学)。鲁弗斯认为“节欲的起点与基础在于自己控制饮食”,要避开精致与奢侈的食物,增强自控能力。
有的斯多葛派哲学者为了提高自己的控制力与意志力而选择忍受艰苦的身体锻炼。有的选择每天写日记,反思白天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刻,深挖下去寻找导致这种情绪的信念,去思考这种信念,检视它,看它是否有道理,如果没有道理,要用更加理性更深思熟虑的反应来挑战它。我个人也很支持每天写日记,不过我是着重于回忆自己一天中大概干了些什么,并不会去太深入反思自己的情绪。
第五章说到,斯多葛派是一个忍耐哲学,它接受人生所有的不幸,锻炼一个人的坚毅品格。
第四章里面提到,斯多葛主义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了他们自然法、人皆手足、我们都是相互联系的宇宙公民(现代的世界主义者即源于此)等观念。它是高度理性的哲学,它向知识分子发言,所以维多利亚时代的思想家马修阿诺德认为它只适合精英。
在本书的第十二章《在共同的生活中实现幸福》中,作者点了点斯多葛派的不切实际的部分。
现代的一位哲学家瓦尼埃说,“斯多葛派提出的是一种圣人的模型,这种人像是一个不会受到伤害的理性堡垒,它对现代来说,这种理想是有一些价值,就是提倡独立自主,认识到我们不是必定需要那些我们以为自己需要的东西。但是我们可能会变得过于独立,会有太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结果变得孤独、与他人隔绝”,“孤独是我们的时代最大的疾病,它部分源于我们羞于承认我们都是有缺陷的、不完美的、容易受到伤害的动物。”
作者朱尔斯埃文斯说,“我们不是,也不应该努力成为不可战胜的斯多葛派超人,安全孤独地待在我们的孤单城堡中。我们互相需要。我们要承认这种需求,并拥抱这种需求。”
嗯,我赞同。虽然我目前是一个特别宅的人(至少2016年特别宅),但是我也是需要朋友的。
2016年下半年,下班后我可以一个人待在办公室里待很久,丝毫没有跟朋友约吃与逛街的欲望。到了周末就回家,继续一个人在家待着,我感觉非常自在。我妈喊我出去和她的朋友吃饭什么的基本上都被我无情拒绝了。2017年元旦,待我好又有段时间未见的干妈约我吃饭,我也是不愿意出去,即使上次吃饭都聊得很愉快(元旦是我的年终反思的时期,反思还没有结束,我就不太愿意走出去,即使我心里面想念朋友)。2017年年初的旅行,在出发前我内心也是抗拒的,因为我不想出去,我就想自己一个人待着看书或听课,我觉得我还有很多我想看的书还没有看完,还有一些课程我需要去补。我认为内心活得明白想得清楚比到外面游玩更重要。2016年的我就是这么宅。
虽然我可以一直那样保持很久,但说实话,时间长了的话,我自己心里面是会有一些不舒服的,我会想念朋友。真的,人类是社会型生物。我们需要朋友,我们需要和社会产生适当的联结。
第三篇哲学阐述,下回分解。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