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聊到育儿问题,发现很多家庭之间产生的纷纠,主要来源于对方眼中的问题:比如妈妈下班回到家,看到水池里的碗还没洗,于是马上来气了,自己辛苦上了一天班,孩子都十来岁了给他做好饭,吃了饭连个碗都不知道洗,想想自己辛辛苦苦赚钱孩子也不知道心疼一下妈妈,于是气打一处来,看哪都觉得孩子没做好,马上情绪上涨,开始数落孩子的种种不是,将自己的不痛快着实发泄一翻!这时候孩子心里呢,他觉得委屈啊,我一天在家也没干个什么错事,干嘛一进门就被指鼻子骂脸的?实在是一肚子委屈……
爷爷奶奶帮忙带孙子,孩子嘴馋看别人吃糖果也想吃,爷爷奶奶当然不想孙子馋别人这么一点吃的,就给孩子买了糖果,孩子开心吃着糖果却被妈妈发现,抓着吃糖太多对牙不好的理由,怪爷爷奶奶宠坏孩子,于是摆不好脸色给家人看……
丈夫下班了,妻子开门就扯大嗓门说,哎哎哎,别把你的那个包放这里,刚拖的地,别把地给弄脏了,还拉着个脸像是别人欠他几百万似的,于是丈夫的不爽、郁闷不请自来,回家则成了不开心的开始……
如此种种的情景,你有没有一种很熟悉的画面感?是的,在大多数的家庭中,每天都会上演着这样或那样的场景,归根到底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都是为了一些鸡毛蒜皮,芝麻小事起的纷争,于是闹得不欢而散。
追其根源,其实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的原因。试想想,当妈妈上了一天班回到家中,能不能先不着急看那些没有处理的事情,而去看看孩子已经完成了的事情,坐在孩子身边,摸摸孩子的头发,充满慈爱地看着孩子,问问孩子这一天过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收获?或是有没有不开心的事情?与孩子面对面,平等地交流一翻,通过孩子的回答,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动态,更好地掌握孩子的心理想法以便对孩子及时沟通和引导,更重要的是这让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对他们的关爱与关注,对于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和行为妈妈及时给予他肯定并鼓励,让孩子充满信心下次做得更好,每个孩子都是希望被看到、被肯定的,特别是来自于父母的认可与鼓励,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持续好行为的最大信心与动力。
对于爷爷奶奶帮忙带孩子,更是没有必要心生怨心,其实正是有了爷爷奶奶的帮忙,自己才能出去工作,或者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应该抱着一份感恩心去对待老人,感恩他们的付出也劳累帮自己分担。而至于怎么带孩子,老一辈们也是过来人,也有自己的育儿经验,他们会尽自己最大能力去爱孩子,不但不会比自己少爱孩子一分,反而有些方法比自己更有经验,更不会把孩子带偏带歪,我想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大可不必小题大做,伤了一家人的和气。老人帮忙是情分,不帮忙带是本分,做为晚辈没有理由去责备什么!
丈夫下班了,如果是家里的妻子还没开门,就带着满腔地热情喊“来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门外的丈夫隔着门都能感受到满满的热情与幸福,迎接而来的是妻子的接过提包与拿更换的拖鞋,这时候,丈夫在外一天的疲惫与压力也会在妻子爱的浓情中烟消去散,而与此同时享受的是家的味道,我想无论哪个在外打拼的那位,都会拼命地想着回到这样温馨有爱的家啊!
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场景,不一样的是,我们的视角变了,一切都变了!
你是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还是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