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过的作家,就跟爱豆一样,虽然会移情别恋,但仍有自己人的感觉。
我小时候看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封神演义》,中途夭折。我父亲极力反对我看课本以外的书,自此以后我的课外书就只剩下作文参考书了。后来,我寄宿读书,远离父母的视线,才有机会浑水摸鱼。
那时,韩寒、郭敬明正火,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我的座上宾。我正当青春年少,喜欢小四甚过韩寒,每每都被主人公之间的爱恨情仇感动地死去活来。现在想想,可能与那时枯燥的读书生活有关,而小说带给了我一个另外的世界,那里繁花似锦,纸醉金迷。如果说文学影响,似乎没太多,只是一个生活调剂品。
偶尔也会看《红楼梦》此类正统书籍,说实话,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其实不太能感受到四大名著的魅力。现在回过头来,先不说家族兴衰、人生无常等大观,曹公在书中的写作手法,人物、对话、场景等等,都让人惊叹不已。
我不是早慧的人,年少如过眼云烟,带着迷朦,有点时间就想着各种消遣,实没有心思放在读书上。直到大学、工作后,我才开始慢慢地看书,愚笨且不努力,成绩可想而知。
我第一个系统阅读的作家是三毛。异国他乡的生活,无不吸引着我那颗躁动的心。与其说喜欢这个人,不如说是她呈现的精彩生活。在撒哈拉,与自己的爱人,刀耕火种,相濡以沫。她给予的是爱与生活的勇气,我余生若能如此精彩,一生无憾。这是文学启蒙,也是生活的启蒙。虽然我走在平铺直叙的人生道路上,但至今不敢忘怀那个在撒哈拉生活多年的女子。
另一个是张爱玲。其实,刚开始我是不喜欢张的。每次看她的作品,我总觉得不太舒服,《半生缘》至今没看过,只觉得太惨了。喜欢一个作家,真的和我们所处的年龄有关。任谁在青春年少、爱做梦的日子里,都不会喜欢那种带着无尽悲凉与宿命的故事。
当我们开始能体会到人生的无奈时,张爱玲就像一个最冷静的旁观者,跟我们道尽红尘苦楚,虽然残忍但是真的。当然,除了人性、现实 ,张的写作手法也相当高明。写人、写景,环环相扣,丝丝入扣,这是真正的小说家,如果要学写作,不可不读张爱玲。
最后一个写写王小波。我接触王小波比较晚,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我觉得,他那么一个随性的人,应该也不喜欢读者将他的书读得过于死板。王小波有趣,但逻辑清晰,简单明了。我特别喜欢他的杂文,一本正经讲道理,但时不时妙语连珠,行人流水般;还有他写给李银河的信,充满了生命力,任谁不爱?
我没有专业的文学知识分析这些作者的作品,但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在我的生活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还有很多我喜欢的作家,比如阿城、伍尔夫等等,正是他们的存在,让我觉得写作是件不错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