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误区
于康
75个笔记
谷类食用误区
>> 点餐时,应该先点主食或蔬菜,再适量点肉类和饮品。用餐时,要主食和菜一起上桌、一起吃,甚至先上主食,不要用餐结束了才想起主食。
>> 糖尿病人不要喝玉米粥、玉米糊精,它们升高血糖速度快。粥类食物升糖指数都相对要高,糖尿病人要注意。
薯类食用误区
>> 众所周知,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为碳水化合物(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矿物质)。现在科学界又提出膳食纤维堪称“第七大营养素”的观点,
蔬菜食用误区
>> 由于所含色素不同,蔬菜形成不同的颜色,绿色是叶绿素,黄色是胡萝卜素,红色是番茄红素,紫色是花青素,白色不含色素。
>> 蔬菜按照颜色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种,绿色的如菠菜、芹菜、西蓝花;黄色的如胡萝卜、南瓜;红色的如西红柿、红辣椒;紫色的有紫色洋葱、紫甘蓝;白色的有茭白、莲藕等;还有黑色的,如黑木耳。
>> 吃芹菜不要丢芹菜叶
很多人吃芹菜会把芹菜叶丢掉,这种吃法是不科学、不明智的,因为芹菜叶的营养远远高于茎。
研究发现,芹菜叶中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B1、蛋白质、钙物质的含量都高于芹菜茎,其中个别营养成分要高出芹菜茎几十倍;芹菜叶中还含有维生素E,而芹菜茎中没有。
>> 科学实验显示,菠菜在开水中焯60秒,可以去除80%的草酸。
>> 膳食中的铁分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血红素铁容易被人体吸收,主要存在于动物红肉、肝脏血液中;植物性食物和豆类、谷类、蛋类中的铁,一般都是非血红素铁,不容易被人体吸收。
肉类食用误区
>> 建议人们食用肉类的顺序是“没腿的→两条腿的→四条腿的”
>> 去皮鸡肉能量低、蛋白质高。鸡的皮下脂肪含量占其总脂肪量的30%左右,去皮的鸡肉,与猪肉和牛肉相比,具有低能量的特点,同时蛋白质含量较高,还富含人体全部必需的氨基酸。鸡胸肉是最佳食用部位,含有较多的B族维生素,具有消除疲劳、保护皮肤的作用。鸡屁股吃不得!鸡屁股是淋巴最集中的地方,容易存储细菌、病菌和致癌物质!
>> 看鱼嘴。新鲜鱼的鱼嘴紧闭,口内干净没有污物;新鲜度差的鱼由于黏蛋白分解,会糊嘴。
看鱼鳃。新鲜鱼的鱼鳃盖紧闭,呈鲜红色,干净,无黏液、无臭味;新鲜度差的鱼则鳃盖松开,色泽呈暗灰色。
看鱼眼。新鲜鱼的眼睛微凸、明亮、无白蒙,眼珠黑白分明;新鲜度差的鱼则黑眼珠发浑,有白蒙、眼珠下榻或瞎眼。
看鱼体。新鲜鱼的鱼体表面没有黏液,清洁、透明,略有腥味,肉质发硬、结实、有弹性,骨肉不分离,放入水中不沉,鱼肚充实完整,鳞片紧附鱼体,不易脱落;新鲜度差的鱼则鱼体没有光泽,黏液多,有较浓的腥臭味,鱼体变软,肉质松而无弹性。
一直以为鱼鳃旁边的月牙肉,是好吃的,原来并不是容易有脏东西
>> 鱼鳃周围的嫩肉是有毒物质、脏东西容易蓄积的部位。
>> 世界上除了母乳能够在一定时间段内满足婴儿的生命需求之外,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够单独支撑生命之重。
>> 紫河车
>> 如果不想孕育了胎儿的胎盘被医院当成废弃物扔掉,建议新妈妈可以把它带回家“种植”,将胎盘埋在地里,上面种一棵树苗,以此表达对新生儿、对生命美好的祝愿。
蛋类食用误区
>> 请大家远离溏心鸡蛋、单面煎蛋,也不要用开水或豆浆冲鸡蛋喝,开水和豆浆的温度根本不能把鸡蛋烫熟。生活中有一些食物,比如蛋黄酱、提拉米苏、自制冰激凌等,也要注意少吃,其中可能含有生鸡蛋。
>> 煮蛋一般在水烧开后小火继续煮5~6分钟即可,时间过短容易不熟,有食用安全隐患,时间过长会使蛋白质过分凝固,影响消化吸收,口感也不好。日常生活中,可以把“蛋黄完全凝固”当作鸡蛋“熟透”的标志。
>> 鸡蛋是营养较为全面的天然食物,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卵黄素、卵磷脂、DHA、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大部分B族维生素及铁、钙、磷、钾等人体所需要的矿物质,唯一一点小缺陷是维生素C含量较少。
>> 食物界有两种食物是接近完美的,一个是牛奶,另一个就是鸡蛋,人们应该每天补充。
>> 每天1个鸡蛋有益健康
中国膳食居民指南推荐成人每周蛋类摄入量为280~350克,吃鸡蛋不要丢弃蛋黄。这个量平均到每天,每天摄入量为40~50克,大约1个鸡蛋。
>> 毛鸡蛋就是死胎蛋,是孵化不成功的鸡蛋。受精鸡蛋孵化成小鸡,大概要14~21天,这期间,有些鸡蛋由于气温、湿度、细菌感染等原因会孵化不成功,胎死腹中。这种鸡蛋食用后,对健康极为不利,把它认为是一种高营养食品,更是大错特错。
奶制品食用误区
>> 每天饮奶300克——有效补钙
根据最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我国健康成年居民每人每天饮用300克奶制品,大概就是袋装牛奶1~2袋。
牛奶含有人体生长发育、保持健康的所需营养元素,是最理想的钙源,而且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是公认的自然界最接近完美的食物。
300毫升牛奶的营
>> 有人便认为酸奶比牛奶更营养更好,过分夸大酸奶的作用。事实上,从营养价值来说,两者没有什么差异,两者的营养价值是等质的,根据个人口味选择即可。酸奶跟牛奶一样,每天的最佳饮用量是300毫升左右,大约2~3杯方形杯包装,并不是多多益善
>> 酸奶中常见的菌大概有四种,在包装上常标注为ABSL或LABS。
L是保加利亚乳杆菌,S是嗜热链球菌。它们是发酵酸奶的基本菌,普通酸奶都是这两种菌共同发酵而成。但是它们达不到科学所定义的益生菌的功能和作用,因为这两种菌经受不住胃液和胆汁的杀伤力,很少能活着到达大肠。
A是嗜酸乳杆菌(A), B是双歧杆菌。这两种菌可以看作真正的益生菌,有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肠道不良微生物增殖的作用。但由于存储方法和饮用时间等因素,它们最终是否还具备最初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就无法得知了。
>> 喝牛奶要喝纯牛奶,不要添加乱七八糟的东西。
>> 选购牛奶的方法
选奶不是价钱越贵越好,选奶最关键是要看配料表、营养成分表、杀菌方式,当然还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 看营养成分表:纯牛奶的蛋白质含量应不低于3%,纯酸奶的蛋白质含量应不低于2.9%。低于上述两个基准线的就不是纯正的牛奶、酸奶。
坚果食用误区
>> 脂肪含量大于40%的坚果有:核桃、胡桃、松子、榛子、花生、葵花子、南瓜子、杏仁、开心果等。“过量”吃坚果等于喝油,虽然夸张,却有一定的道理。
碳水化合物大于40%的坚果有白果、栗子、莲子、芡实米等。
>> 坚果每日推荐食用量:10克
推荐大家每周摄入坚果50~70克,平均每天摄入10克左右即可,糖尿病人的食用量要再减少一些。
10g坚果相当于葵花子一大把、中等大小的核桃2个、板栗4个、花生15粒、开心果20个。
如果一次食用坚果过多,就要减少一日三餐的饮食总能量。在每日摄入能量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坚果是一日三餐外最好的加餐。
吃油的误区
>> 使用烹调油量具。将每天全家应该食用的烹调油的总量倒入量具内,可以有效控制用油量,逐渐养成习惯,对预防慢性病大有好处。
>> 食用油每日推荐用量:25~30克
成人每天烹调油的摄入量应为25~30克,而且要采用植物油烹调。
目前我国居民每人每天的烹调油摄入量普遍偏高,应减少烹调油和动物脂肪用量,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油炸食品。食物多样化也包括食用油多样化,日常生活中应该经常更换烹调油的种类。
不同人群(轻身体活动水平)烹调油推荐摄入量
注:数据引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 植物油的存储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避免阳光直射;第二要密封好,减少氧化反应发生;第三要避免高温,放在阴凉的地方;第四要防止进水。简而言之就是八个字“避光、密封、低温、防水”。
过期的油,不能吃。
吃盐的误区
>> 选购酱油时,要关注一个关键的指标——氨基酸态氮,氨基酸态氮的数值是酱油分级的重要指标,它的数值越高酱油品质越好。
吃糖的误区
辟谣:痛经时喝一杯温热的白开水和喝一杯红糖水,没什么差别,同样能使人舒服一点,红糖能治痛经恐怕只是心理上的错觉。
>> 红糖补铁”“红糖能治痛经”“红糖比白糖营养”这些说法都不正确。红糖加工简单,确实比白糖保留的营养物质多一些,但没有多大意义。红糖中铁含量很少且吸收率低,用红糖改善贫血的意义甚微。痛经时喝一杯温热的白开水和喝一杯红糖水,没什么差别,同样能使人舒服一点,红糖能治痛经恐怕只是心理上的错觉。
白糖:是在红糖的基础上,进行纯化、脱色、除杂质后而制成。如果把纯化脱色的糖水进行结晶操作,就会形成粒状结晶的白砂糖、冰状结晶的冰糖及小颗粒结晶的绵糖。白糖经过提纯加工,纯度高、甜味儿高,除了蔗糖和水以外就几乎不含其他营养素,不能多吃,红糖含糖量在86%~88%,精制成白糖和冰糖后含糖量高达99.5%以上。
⊙甜味剂
甜味剂是一种能赋予软饮料或其他食物甜味的食品添加剂,常见的有木糖醇、阿斯巴甜等。很多人以为它不含糖、能量低、不升高血糖、不会引发龋齿,可以任意吃,糖尿病患者更是以此为福音。
其他调味品食用误区
姜很容易腐坏、发绿芽或者干瘪,这样的姜都不适合再食用,会产生毒素,对肝脏和胃不好。姜不易保存,每次要少买。
>> 目前已有的研究显示,大量吃姜对这些人不利,因为吃姜过多可能增加凝血难度,影响某些凝血药物的效果。
对于正常人,吃姜也要适量,如果过量吃姜,会对胃有刺激,有肠胃不适的人更要注意。姜作为佐料调味、点缀即可。
姜很容易腐坏、发绿芽或者干瘪,这样的姜都不适合再食用,会产生毒素,对肝脏和胃不好。姜不易保存,每次要少买。
⊙辣椒并非适合所有人
喜欢吃辣椒的人大部分是因为喜欢辣味儿,而对于湖南、四川这些地区的人而言,吃辣椒除了是味道上的习惯,还有地域、气候等因素的考虑,是趋利避害的选择,这些地区高温、潮湿,吃辣有利于清除体内湿气。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辣椒。葱、姜、蒜都是具有刺激性的蔬菜调味品,但是它们辣的程度,远远不如辣椒。不习惯吃辣的人吃多了辣椒会胃难受,还会上火、起痘,甚至会导致口腔溃疡、腹痛、便秘、痔疮复发等症状。
⊙辣椒营养特点——维生素C含量高
辣椒的维生素C含量很多,但却不在“补充维C食物”的行列,原因有二:第一,辣椒中的维生素C,在烹饪加热过程中会大量流失,因为维生素C是水溶性的而且对热敏感;第二,辣椒类无法吃太多,即使能吃辣的人,吃再多辣椒也不如吃一个苹果来得轻松、奏效。
鸡精就是加了“鸡味香精”的味精,并没有比味精更营养。
>> 这是很多人的误区,“鸡精是老母鸡熬制的”——错得离谱!
⊙鸡精并不比味精营养
味精是由细菌发酵而来,跟酿酒、酿醋的原理差不多,其发酵的原料主要是淀粉或者甜菜或者甘蔗,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
鸡精就是加了“鸡味香精”的味精,并没有比味精更营养。从鸡精的配料表中一看便知,鸡精配料表中最主要的成分、排在第一位的成分仍然是谷氨酸钠,这跟味精的主要成分是一样的。
鸡精有“鸡味”的原因在于,鸡精会在谷氨酸钠的基础上加入其他一些提味增鲜的物质——鸡味香精。当然不可否认,一些品质比较好的鸡精中,还会添加一些鸡肉粉之类的提取物,但是鸡精的主要成分依然是谷氨酸钠。
所以,味精、鸡精是一回事,鸡精跟鸡没啥关系。
喝醋能软化鱼刺”,可事实是,即使把鱼刺直接泡在醋里,也要等很长时间才能软化鱼刺,更别提喝醋了。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试着咳嗽,可能会把刺咳出来;看得见鱼刺的话还可以试着用镊子夹出来,这两种方法都不奏效的话,要赶紧就医。
>> 醋和补钙没有关系,“在骨头汤里放醋,能置换出骨中的钙”,这是想当然。醋置换不了骨中的钙质,即便置换出来,肉骨中的钙人体是吸收不了的,就算直接吃骨髓也没有作用。
⊙喝醋不能软化鱼刺
有人认为鱼刺卡喉可以用喝醋的方法解决,还称这是生活妙招,殊不知很可能造成极大危害。
这种说法的理由是“喝醋能软化鱼刺”,可事实是,即使把鱼刺直接泡在醋里,也要等很长时间才能软化鱼刺,更别提喝醋了。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试着咳嗽,可能会把刺咳出来;看得见鱼刺的话还可以试着用镊子夹出来,这两种方法都不奏效的话,要赶紧就医。
⊙醋的真正好处:提味增食欲、去腥解腻、减少食盐、抑菌
醋能提味儿,增进食欲。在饭前吃些醋拌的小菜,对食欲不佳的人、患有慢性病的人和味觉退化的老年人来说,有较好的开胃作用,效果较为明显。另外,醋还能刺激胃酸分泌,从而达到促进消化的目的。醋对胃酸分泌较少的人很有帮助,但消化道功能正常的人并不需要通过喝醋来增进消化功能。
食醋都不能“杀菌”。目前的科学证据表明,熏醋并没有有效的消毒杀菌的作用。
>> ⊙吃醋不能杀菌
“白醋熏蒸能杀菌”,事实上是过分地夸张和虚构了醋的作用,把一定程度的抑菌作用提高到了“杀菌”功能。不管从浓度、强度还是食用方式来讲,食醋都不能“杀菌”。目前的科学证据表明,熏醋并没有有效的消毒杀菌的作用。
杀菌不成,熏醋可能还会带来副作用。醋酸在室内挥发后,人体吸入含有醋酸的空气可能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咽喉不适,甚至呼吸困难。熏醋相当于加重了室内空气的污染,对呼吸道敏感的人而言,如有哮喘病史的人、老人和孩子,很有可能诱发呼吸系统疾病。
⊙吃醋不能减肥、不能帮助补钙
曾经“醋豆减肥法”风靡一时,醋豆就是在醋里腌渍过的黄豆或者黑豆。其所持论调是醋能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作用,防止脂肪堆积。目前并没有科学研究支持这种说法。多吃醋豆替代日常其他高能量食物的话,有可能会产生一点减肥效果,不过,这种方法无法持久,长期如此很容易造成营养素不均衡,甚至损坏肠胃,有害健康。喝醋饮料也不能减肥,还可能会增肥。
>> ⊙吃醋不能软化血管
“醋能软化血管、降血压”的说法在中老年人中流传已久,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没有科学依据。
>> 绿叶菜“不爱”酸,土豆、山药“更爱”醋。叶绿素对碱稳定对酸不稳定,遇到酸会发生反应,使菜色很难看,变成“枯叶菜色”。另一方面,醋酸能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烹调土豆、山药、藕等食物的时候放点醋,能保持食物本来的菜色。
>> 所以大蒜最好的吃法是:拍碎或者切片,放上10分钟,然后生吃或者烹调。
>> 很容易腐坏、发绿芽或者干瘪,这样的姜都不适合再食用,会产生毒素,对肝脏和胃不好。姜不易保存,每次要少买。
饮水的误区
推荐每天饮水量:1500~1700毫升
不运动的情况下,为了能够满足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大约每日需要水量2500毫升。其中通过饮水摄入的水量为1200~1500毫升,通过日常食物摄入的水量为800~1000毫升,另外,人体代谢会产生300毫升水,称为代谢水、“自生水”。
200ml一杯大概7~8杯
>> 现在健康生活提倡人们多做运动,每天要坚持活动6000步。为了满足运动的水需求,最新的膳食指南推荐人们每天要喝水1500~1700毫升,以200毫升计算,大概7~8杯水的样子。
人们的日常饮水还要根据季节气温、劳动强度和身体健康状态不断调整。夏季高温,劳动强度大的人要适量再增加饮水,而患有肾脏功能障碍的人要根据医生建议,适量限制饮水。
不同人群(轻身体活动水平)饮水推荐摄入量
[插图]
注:2~6岁儿童的总水摄入量包括了来自奶、粥、汤中的水和饮水;1杯水为200~250毫升;数据引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误区49 结石患者多喝水能排石
泌尿结石疾病发病的时候非常疼,医学上对这种疼的形容是“绞痛”,堪比牙疼,疼起来“要人命”。我国患结石的人很多,很多人虽深受其害,却因这种病不致命、常见、容易复发而忽视治疗,他们认为得了结石多喝水就行了,虽然疼,但不用去医院。
>> 婴儿添加辅食之前,只要正常喝母乳就够了,不需要喝水。不喝母乳的婴儿会通过喝奶粉摄入水分,也不需要额外喝水。喝多了水会影响喝奶,因为胃容量是有限的。
>> 对于冲泡奶粉的用水,只要保证卫生就可以,任何合格饮用水,烧开后调至适宜温度都可以冲泡奶粉,并不需要专门的婴儿水。
>> 水就是水,不应该指望它给身体带来什么水分之外的功效。对大人如此,对婴儿也是如此。
>> 正确补水方式:定时饮水,保证每天7~8杯
>> 1.千沸水含有致癌物质
不提倡使用饮水机,是因为饮水机的出水口一直在加热,属于不太好的“千沸水”“千滚水”。千沸水、千滚水比较糟糕,水里面含有间接的致癌物质——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进入胃里后,在胃酸作用下会产生亚硝胺,亚硝胺是明确的致癌物质。
>> 推荐每天饮水量:1500~1700毫升
不运动的情况下,为了能够满足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大约每日需要水量2500毫升。其中通过饮水摄入的水量为1200~1500毫升,通过日常食物摄入的水量为800~1000毫升,另外,人体代谢会产生300毫升水,称为代谢水、“自生水”。
饮酒的误区
酒里面除了酒精、能量,几乎不含营养物质。
>> 每克乙醇可产能29.2千焦,即7千卡能量。酒中还有很多化学成分,或与酒的味道有关或与制作工艺有关,但是与营养毫无关系。酒中还有一些有毒副作用的物质,比如甲醇、醛类和酮类。
常见酒类酒精度及能量
[插图]
所以说,酒里面除了酒精、能量,几乎不含营养物质。
⊙喝酒绝对弊大于“利”
喝酒暖身是假象。酒后的温暖感觉是因为酒精通过一些反应,将体内的能量大量快速地通过皮肤散发到了体表,同时也消耗了体内更多的能量,过多的能量消耗会使酒劲过了之后,使人感到更冷。
药酒不能盲目喝。药酒喝的不对,很容易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不管是自家泡制的药酒还是买回来的商品,都最好咨询过专业人员或医生后再考虑是否饮用。就像人参虽好但不能随便吃,如果吃的方法不对,或者计量不合适,或者不对症,就会产生反作用,药酒也是如此。
>> ⊙酒没有营养价值
>> 睡前喝红酒不能改善睡眠
很多人坚信睡前饮酒有助于迅速入眠,但事实并非如此。企图通过睡前一杯红酒来改善睡眠质量的人,往往会很失望。
饮茶的误区
>> 不喝头遍茶、不喝隔夜茶、不喝浓茶
各种饮料的饮用误区
以前以为咖啡除了提神没啥用,原来喝茶一样,合适的浓度合适的量,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
>> 一项对超过40万咖啡饮用者的长达13年的随访表明,饮用咖啡可降低10%左右死亡率。
虽然,许多研究往往具有局限性,但咖啡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已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多喝一杯咖啡是健康的选择”。
⊙不宜喝咖啡的四类人群
喝咖啡虽然利大于弊,但要适量,要讲究方法,喝对才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收获健康。咖啡对人体的益处和风险也是因人而异,以下人群不适合喝咖啡。
孕妇和乳母:适量喝咖啡不会导致不孕,但是孕妇最好少喝或者不喝咖啡,咖啡因有导致流产、难产的风险。慎重起见,孕妇最好不喝咖啡。如果喝咖啡,要尽量少喝或者选择低咖啡因咖啡。
儿童和青少年:儿童的肝、肾、神经系统还未发育完善,对咖啡因更敏感,解毒能力也差,咖啡因在体内代谢的半衰期会比较长,所以12岁以下儿童应该禁止摄取咖啡因。对于13~18岁青少年,每天摄入咖啡因的量不要超过100毫克。
患有骨质疏松的中老年人:中老年人喝咖啡要注意脱钙问题,易引发骨质疏松,要做好补钙措施,比如喝咖啡的同时多喝点纯牛奶。
>> 碳酸饮料能不喝就不喝,能少喝就少喝
>> “假奶茶”是指用奶精、茶粉等具有奶味、茶味的物质和添加剂制成的奶茶。
>> 超市里几块钱的速溶奶茶和奶茶店里的快冲奶茶,基本都是用植脂末(也叫奶精)做的,好一点的可能用的是勾兑的淡奶和速溶茶粉做的。这种奶茶含有很多香精、色素、糖浆等给口味加分但没有营养的东西。
>> 适量喝真奶茶,不喝假奶茶
奶茶很可能既不是奶也不是茶。真奶茶饮用要适量、不能影响饮水;“假奶茶”建议不要饮用,长期饮用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饮食观误区
抛开剂量谈毒性,只能是危言耸听。
>> 国外并没有“食物相克”的说法,也不存在这类的研究。我国一些营养学家曾对所谓“相克”的食物进行过多项研究,均表明此说法不成立。
研究者对大葱+蜂蜜、红薯+香蕉、绿豆+狗肉、海带+猪血、柿子+螃蟹等十几组“相克”食物,进行过小鼠、猴子、狗的喂食研究,其中也包括人体食用反应研究,均没有观察到任何异常反应。另一项对10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的所谓“相克”食物研究,连续观察一周当下流行的“相克”食物组合的食用后反应,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表现。此后诸多研究皆进一步表明,“食物相克”的说法不成立。
⊙“食物相克”可能是食物中毒、过敏等
既然没有“食物相克”一说,营养拮抗作用和化学反应也都很微弱,那么人们进食某些食物之后的不适感怎么解释呢?媒体时不时曝出的食物致病致死的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老祖宗的经验又从何而来?
其实,很多“相克”的食物组合,只是因为某种食物食用不当和身体对食物过敏造成的,而人们把这种个案渐渐上升到了普遍规律的层面,进而产生了大量错误的“食物相克”的认知。
>> 动物肾脏中均含有不少的重金属镉,镉对人体生殖功能有严重危害,不仅会造成精子数减少,还会造成染色体伤害,使受精卵不易着床。
>> 别再盲目相信所谓的“食物相克”而影响了对食物的选择,只要是安全卫生的食物,大可以安心地食用,而且要尽量多样化。
>> 优质蛋白质来源于4种常见食物:瘦肉、鸡蛋、牛奶、大豆及豆制品。肉和豆制品可以等量替代。
一日三餐乱食误区
>> 简易早餐三宝:牛奶、鸡蛋和适量主食。早上吃一个鸡蛋特别好,营养丰富,鸡蛋里的少量油能使胆汁的效用更好。
早餐“救援团”:水、全麦面包、苏打饼干、黑巧克力等。不能按时吃早餐时,这些食物可解燃眉之急,缓解低血糖等症状。
>> 营养午餐必须有三种食物:主食+动物性食物+蔬菜。午餐主食要粗粮细粮搭配着吃,男性应保证2~3两,女性应保证1~2两;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的动物性食物对思维灵敏、理解和记忆力功能都有作用,一般情况下,午餐应该吃1~2两瘦肉或者2~3两的鱼肉;进食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食物至少半斤,以新鲜的绿叶菜和深色菜为主。水果虽然也富含维生素C,但是不建议正餐时吃水果。
午餐远离快餐:中快餐、洋快餐统统不要。中快餐如盖浇饭、擦锅饭、汤泡饭,盖浇饭高盐、高油、高糖、高能量,菜饭混在一起,会把菜中的油和盐统统吃进肚子里;汤泡饭没有经过正常的咀嚼,不利消化、增加胃负担;“擦锅饭”油多能量大,不利健康。洋快餐以油炸食物为主,高能量、高蛋白、高脂肪,低矿物质、低维生素、低膳食纤维,多吃无益。
>> 营养晚餐:主食+鱼、肉、豆制品+蔬菜。晚餐要尤其清淡,以蔬菜作为主体,食用量大约半斤。主食要适量、粗细搭配,1~2两为宜。要吃一些含有优质蛋白质的食物,1两为宜。
零食食用误区
优选级零食主要有:新鲜的中低糖水果、部分蔬菜、坚果、奶制品等,应该作为首选的、经常食用的零食。
优选级零食的共同特点:天然、少加工、少添加、低糖、低脂、少盐、少油。
中糖和低糖水果比如苹果、草莓、梨和柚子等,蔬菜如黄瓜、番茄等。这些食物不仅含糖少、能量低,同时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非常营养健康,饱腹感强。
坚果是高油食品,但是它们中的油是“好”油,即不饱和脂肪酸,同时坚果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及其他营养素,适量食用坚果对身体有益。当然,吃坚果一定要适量。
纯的原味的奶制品是补钙佳品,营养丰富,是非常非常好的零食。
>> 中糖和低糖水果比如苹果、草莓、梨和柚子等,蔬菜如黄瓜、番茄等。这些食物不仅含糖少、能量低,同时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非常营养健康,饱腹感强。
坚果是高油食品,但是它们中的油是“好”油,即不饱和脂肪酸,同时坚果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及其他营养素,适量食用坚果对身体有益。当然,吃坚果一定要适量。
纯的原味的奶制品是补钙佳品,营养丰富,是非常非常好的零食。
⊙条件级零食
条件级零食代表有:黑巧克力、全麦食品、海苔、葡萄干等。吃条件级零食是有“条件”的,血脂、血糖、血压异常的人不宜食用,每次吃的量要少且不能经常吃。
这类食物的特点是:营养素含量相对丰富,但与优选级零食相比,含有相对多的油、盐、糖。
巧克力家族中,黑巧克力是对人体比较有益的。黑巧克力虽然含糖和油,但不是很多,同时它还含有类黄酮,类黄酮有非常好的抗氧化作用,对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有一定的好处。
>> 优选级零食主要有:新鲜的中低糖水果、部分蔬菜、坚果、奶制品等,应该作为首选的、经常食用的零食。
优选级零食的共同特点:天然、少加工、少添加、低糖、低脂、少盐、少油。
中糖和低糖水果比如苹果、草莓、梨和柚子等,蔬菜如黄瓜、番茄等。这些食物不仅含糖少、能量低,同时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非常营养健康,饱腹感强。
坚果是高油食品,但是它们中的油是“好”油,即不饱和脂肪酸,同时坚果中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及其他营养素,适量食用坚果对身体有益。当然,吃坚果一定要适量。
纯的原味的奶制品是补钙佳品,营养丰富,是非常非常好的零食。
女性特殊时期饮食误区
阿胶:由驴皮熬制而成,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营养学认为,胶原蛋白的营养价值不高,而且是一种劣质蛋白,它促进血红蛋白合成的能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大多数国家的食品工业里仅作为添加剂使用。
>> 阿胶、红枣、红糖不能有效补血,女性朋友们不要再盲目用这些食物补血,不要因此耽误贫血的有效治疗。
⊙阿胶、红枣、红糖补血效果不靠谱
阿胶:由驴皮熬制而成,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营养学认为,胶原蛋白的营养价值不高,而且是一种劣质蛋白,它促进血红蛋白合成的能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大多数国家的食品工业里仅作为添加剂使用。
红枣:干枣中的铁含量大概是2毫克/百克,鲜枣中含量更低,大约只有1.2毫克/百克。与猪肝等动物性食品相比,实在是非常低。另外,红枣中的铁是吸收利用率低的非血红素铁,不是人体可以直接“拿来”用的血红素铁。还要提醒女性朋友,枣的含糖量比较高,干枣的含糖量为67.8克/百克,不宜多吃。
补铁多吃红肉和内脏
>> 还要提醒女性朋友,枣的含糖量比较高,干枣的含糖量为67.8克/百克,不宜多吃。
>> 补血一般是指通过补充营养,促进血红蛋白合成。饮食上最有效的补血方法是多吃一些富含铁和维生素C的食物,铁和维生素C能帮助血红蛋白合成。可以帮助血红蛋白合成的食物有红肉、功能血和新鲜蔬果等。
>> B族维生素通常存在全谷类食物中,如黄豆、小麦胚芽、麦麸、玉米等,酒酿、肝、豆类等食物中也含有B族维生素。适量的维生素B6可帮助调节许多经前症状,如情绪不稳、腹痛、乳房胀痛、易怒、嗜糖与疲劳。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依序为鲑鱼、鸡肉、金枪鱼、黄豆、米麸、芥菜、扁豆、虾、芦笋等。
>> 备孕女性应该从孕前3个月开始,一直持续到生产时,每天额外补充0.4毫克叶酸。根据膳食指南推荐,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其中1/2为深色蔬菜,人体可获得0.2毫克左右叶酸,加上额外补充的0.4毫克叶酸,每天叶酸总量达到0.6毫克,才可满足孕育需要。
>> 备孕女性要补叶酸、补铁、补碘
补叶酸:备孕女性应该从孕前3个月开始,持续到生产时,每天额外补充叶酸0.4克,日常饮食多吃富含叶酸的蔬菜,每天300~500克。
补铁:备孕女性每天应食用瘦肉50~100克,每周吃一次25~50克的动物血或肝脏做的菜肴。同时还要摄入维生素C含量高的蔬菜和水果。
补碘:孕妇包括备孕女性应该在规律食用碘盐的基础上,每周再吃1~2次富含碘的食物,比如海带、紫菜等。
素食者饮食误区
>> 维生素B12和维生素D:这两种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素,几乎只存在于动物来源的食品中,植物性食物中即使有也不易于人体吸收利用,一旦缺乏,必须要通过营养素强化剂进行补充。维生素B12又被称为“营养神经”的维生素,如果严重缺乏,会引起精神不振、抑郁、记忆力下降、麻木感、神经质、偏执,以及多种认知功能障碍。
点评
点评:
很不错的科普,健康的饮食肯定没有垃圾食品好吃,煎炸烤拔丝奶茶酒火锅都不是很健康。健康的饮食习惯要少盐少糖少油适量多样未深加工。尽信书不如无书,吃有时候可以放纵一下,开心就好。但是要想一下,人一生吃下去60吨食物,食物塑造身体,还是尽量健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