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起来收到好友灵儿发过来的视频,她在教她的女儿讲话,两个人玩得好开心。灵儿讲一句,小可说一句,牙牙学语的孩子总是说出一些听不懂的话。
突然想起朋友说的语言治疗师,现在特别受欢迎,很多在读的大学生已经可以出来从事相关行业了。有点兴趣了解就看了一些相关的视频。视频的老师以过生日的方式,融合游戏让小朋友回答自己,配合自己的一些练习。其实教育一群小朋友也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一所好的幼儿园就是好的起跑线,可以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过去我一直都不太了解这个社会各个行业在发生的事情,因为我接触的事情都很局限,局限于电视剧和电影所构建出来的世界。
早上听得到的时候,也有听到关于一些育儿的理论。上帝给予人生儿育女的能力,能够可以生养下一代是我们的职责与荣幸。生儿育女在我看来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情,仿佛这才是我们活着的终极目的,繁衍后代。人类也只有不断地繁衍后代,遗传基因才会长久不衰。
以前我们生个孩子很容易,不需要怎么特别教育,因为整个社会都一样。如今我们生孩子变得很难,首先难找到合适的人结婚生子,随着年龄的增大,各种不孕不育症让很多人都很轻易怀孕。最难的是,生了孩子后的养育问题。该如何让孩子可以适应社会,成为很多家长的难题。
俗话说3岁看到老,由此可见0-3岁关键时期,从古至今的共识。0-3岁如何养育儿女?各种育儿圣、专家论坛、培训机构五花八门,理论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一套一套的,可有些观点却很矛盾。举个简单的例子,晚上婴儿哭泣,要不要立刻去抱着哄睡?有的理论说,要马上抱起来,因为可以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有些理论说,不要抱,因为这样会让孩子长期依赖大人的哄抱,不能独立。到底是安全感重要还是独立重要?各有各的道理,我们该按照哪一个理论去做呢?
过去没有很多理论,孩子都是顺其自然的成长。如今理论满天飞,然而真的就那么重要吗?一个人的一生要面对很多不一样的事情,环境、遗传基因、天赋等等都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抱不抱起来这些小事不是最重要的,然而却让很多家长感到不知所措。
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的将来,很多孩子在3个月到3岁的时候就会送到托儿所。一方面是因为全职家庭,孩子需要一个地方代为照顾。另一方面,很多托儿所就开启教育的模式,在这里有老师同学,理论说更有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当然也有一些理论说,这个时期的儿童最好是母亲你陪伴长大。为了上一所好的幼儿园,在幼儿园面试的时候,可以应答自如,托儿所也开始各式各样的教育理论,让吸引家长。
不能输在起跑线,成为了全球家长的一个焦虑。前不久看到印度电影《起跑线》就是讲的这个问题。为了上最好的幼儿园,很多家长都争先恐后,彻夜排队拿报名表,求关系走后门,甚至假冒成穷人,抢穷人的名额。主人公最后是在贫民窟住的时候,受到善良的邻居影响,为他们的善良而深深感动,同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而自责。他们捐赠支助装修公立小学,在那所最好的学校中,公然挑衅这种不公平的教育体系。最后让自己女儿读公立学校,好的孩子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受到很好的教育。
他们明白言传身教,比在哪里读什么学校更重要。然而这只是电影中,一对觉醒的父母。还有很多在礼堂中听到他们演讲而冷漠依旧的家长。他们没有经历过主人公经历的事情,所以心态依旧。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然孩子长大后就很难适应社会。是的,因为全社会的人都在做,会存在攀比,阶级不公。社会上本来就存在这些各样的问题,这就是社会。
很多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受到很大的压力。学习各种兴趣班,学习各种语言,学习各种技能,各类学科。举个例子,一个3岁的孩子可以背流利的唐诗,意义在哪里呢?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话不好好说,要说被这些诗,背了以后还要在大人面前表演。他们无法理解诗词歌赋的意义,只知道需要记住,记住了就得到额外的奖赏和关注。
教育因人而异,就像为什么语言治疗师变得很重要,那是因为很多小孩子,在小时候接触的信息太多了,各种语言,让他们无法理解语言体系,说话开始混乱。甚至不愿意开口说话,各种语言的语法和发音是有很大的不一样的,儿童无法理解的时候,就会混搭地说,很不利于日后的语言发展。
孩子到了小学,压力就更加大了,一个好的学校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更伴随着人际关系。很多家长会利用一些家长会来结交人脉,然后将这些观念灌输给小孩。小孩子当班长,拉拢人心,结交党派变得十分功利。小学原本是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如今很多小学的竞争变得很激烈,出现了小型社会的现象。
我们都很能理解父母那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然而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父母一味的灌输,更重要的是他们顺其自然快乐地成长。
孩子,你慢慢来,未来很漫长,你的童年很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