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的风——母爱父情》有感
因缘际会张继炼著作的《西部的风》,是两年前参加瀚海园读书会和阿盟图书馆共同举办的“今晚七点半”阅读与写作公益活动时。《西部的风》是张继炼的第三部散文集,也是金色阿拉善系列丛书之一,收录张继炼的五十五篇佳作。翻开书页的那一刻,跟着文字走过草原,感受大漠雨思,尤其对“母爱父情”深有感想。
书中写到,作者母亲出生在定远营,在旧社会生活过十年。六岁时生父去世,被卖到大户人家当佣人和牧童。童年的母亲,每天过着饥饿的日子,吃着狗盆子里面的剩饭,挨不尽的鞭打,浸透着无限辛酸、苦难和仇恨,是母亲一辈子难忘的苦痛经历。新中国的成立,母亲才有了“人”的地位,抚老育幼,操持一大家人的生活,供养儿女上学工作,娶媳妇,嫁闺女,记不得生日,从未过过生日;七十岁,母亲终于经不住儿女的一再恳求,穿上了鲜艳的唐装,戴上了生日礼帽,儿孙绕膝,美酒佳肴,高兴地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母亲终于收获了人生第一个生日。
作者从小处入手,以母亲的生日为线索,描绘出平凡母亲 不平凡的一生。多么熟悉的场景,这是一个时代,无数中国母亲的缩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段简史,从饥寒交迫的黑暗日子 到解放初期、六七十年代、直至改革开放四十年,祖国日新月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
“苦菜”和“羊头煮麦子”吃出了回忆、温暖和年味,吃出了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牵挂,吃出了社会发展的对比。今天的酒桌宴席,苦菜作为绿色有机蔬菜成了桌上珍宝,又有了吃苦菜的日子,却没了吃苦菜心酸而苦涩的年代。炎炎夏日,田间地头,年过六旬头发花白的母亲,一上午在三公里多的路途上冒着酷暑的炙热跑了五个来回。她心心念念、牵肠挂肚的不是麦田,而是头顶日头,在地里忙着干活,年至不惑的儿子。永远的麦花香,永远的苦菜,镌刻的是温暖而厚实的母爱。在城里住了几年的母亲,执意要回腰坝的老房子住。母亲与故土,与那排老土房的情感不是儿女们轻易可以理解的。日历上,写满了母亲的牵念,一家人的团聚,成了年迈的母亲年轻又长长的心事。大年三十,儿女们回家帮着母亲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装仓吃羊头煮麦子,母亲高兴得又说又笑。晚上,睡在母亲温暖的土炕上,盖着母亲手缝的驼毛被子,听着年迈母亲均匀的呼吸声,难得的温馨打湿了眼,暖热了心。母亲操劳一生,终将儿女们抚养成人,远走高飞。望着儿女们一个个远去的背影,母亲开始有了心事。清明节前的双休日,母亲终于找到了一家人团聚的又一支点,给老人家带来莫大的宽慰和满足。父母儿女一场,养育之恩一世报答不完,感恩、关爱、陪伴,是儿女对父母最长情的告白。
对于遥远的父爱,作者崇敬、怀念之浓情跃然字里行间。父亲为报答继父养育之恩,顶门尽孝,养老送终,直到继父83岁去世,父亲的举动赢得了张氏家族及社会的赞誉。父亲是腰坝滩的拓荒者之一。作为老村干,父亲带领社员们开荒、修渠、打井,引水入滩,去大寨参观学习,并因此上过北京,坐过火车;为修水坝,父亲背过最重的背斗和石块;为交公粮,扛过最重的麻袋上过最高的储粮垛;只身躺在山水里当人坝引洪浇地,为救人一命,多次背生命垂危的社员跑向医疗站;七十年代,父亲作为大队干部,把本该自己儿子得到的当老师机会和招工名额无私地让给了别人;全村的五保户和困难户都受到过父亲的帮助。在父亲二十五年的村干部生涯中,各种劳模、先进的奖状 贴满了家里的土墙……腰坝滩,留下父亲奋斗、丰收和成功的足迹。父亲的一生,活得最真实最洒脱最无私最踏实!
大漠边陲,长风浩荡,苍天般的阿拉善,以独有的身姿,展现着五彩斑斓的衣裳。腰坝滩,是阿拉善一道鲜亮的绿色生命线。难以想象,曾经光秃秃的戈壁滩,是如何开垦、建设成现今盟内规模最大的综合农业种植基地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真知灼见和父辈们呕心沥血地垦荒劳作,就没有腰坝滩的今天。
作者手笔巧妙,以小家,烘托出富裕和平的美好家园;以母爱父情的深厚,讴歌伟大强盛的祖国。沉浸在文字中,我的思绪漂洋过海,想到无情的海水吞噬了多少逃难的生命,那张在海面上漂浮被海水浸泡的小孩照片,让世界上无数人心痛无比,黯然落泪;满目疮痍的战乱国家,无数难民颠沛流离、生死未卜;想到层出不断的恐袭事件,致多少无辜、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这些场面令我不寒而栗。同属一个地球,我们生活在国富民安的中华大家庭,自豪、荣耀之感充满心房!正如年迈的母亲所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先辈们披荆斩刺,努力奋斗,使得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先辈们创造历史的过程,我们也许无法深刻体会。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不负重托,砥砺前行,是对父母和祖国最好的报答!
人间最美四月天,春深处,十里芳菲,雨生百谷。周末,我要陪着母亲,去看祖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