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错过所谓的最好年纪,其实也没有关系,因为“现在”永远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这不是什么安慰人的话,这是事实。“摩西奶奶”76岁开始学画、80岁举办个人展,王德顺79岁走上T台,褚时健74岁开始创业种橙子……就算你今年60岁,他们仍可以对你说:“孩子,别着急,你至少还有20年可以随时重来……”
你若放弃了成长,五年、十年之后你肯定还是老样子,但只要去改变,就有可能收获全新的自己。人生没有什么定数,不折腾,时间同样会过去,所以,去做总比不做好,开始总比放弃强。只要你心中还有希望,什么时候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
上篇:内观自己,摆脱焦虑
第一章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1)、第一节大脑:重新认识你自己
三脑:
本能脑,源于爬行动物时代,主管本能;
情绪脑,源于哺乳动物时代,主管情绪;
理智脑,源于灵长动物时代,主管认知。
人类的天生属性是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
把大脑看作一个公司。本能脑和情绪脑是公司里的员工,一个资历很老,一个年富力强,但他们都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事业心,只在乎眼前的舒适与安逸,而理智脑则是这个公司的经理,他富有远见且身居高位,但因为太年轻,所以没有威信,做出的决策经常被两位老员工藐视。
这样的大脑构造导致我们总是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得不到”的怪圈,如:明知道读书重要,转身却掏出了手机;明知道跑步有益,但跑了两天就没了下文;明知道要事优先,却成天围绕琐事打转……
不仅如此,一旦老员工掌控了公司的局面,他们还会经常迫使经理为他们糟糕的选择做出合理的解释——谁让你那么聪明呢,那你说说为什么我这么做是正确的!而弱小的经理也只好乖乖就范:这会儿也看不了几页书,不如玩会儿游戏放松一下;不吃饱饭,哪有力气减肥呢?;今天先玩吧,明天一定加倍学习,把今天浪费的时间补上……
事实上理智脑很少有主见,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
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因为单纯地依靠自制力是非常痛苦的事,但知识可以让我们轻松产生新的认知和选择。
三脑,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因为本能脑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情绪脑强大的行动能力,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让理智脑变强也不是为了对抗或取代本能脑和情绪脑。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的“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
2)、第二节焦虑:焦虑的根源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人类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富,或权力,或影响力。
做总比不做强!
不应该跟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比现状,如果非要比,也应该跟他们刚起步时的状况比。事实上更应该跟过去的自己比,哪怕好那么一点点,也是值得的!
我拿出笔和纸,把心中的烦恼、担忧、顾虑和欲望全部列了出来,大到人生愿景,小到10分钟后要做的事,慢慢地,我勾勒出焦虑的几种形式。
第一,完成焦虑;总是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太满,每天都活在截止期限(Deadline)面前。想学很多东西,但时间根本不够用;每天要例行完成的事情太多,耽误一天就觉得喘不过气来等。内在欲望涉及面太广或外在日程安排过紧,就很难做到深入和从容。
第二,定位焦虑;如果在零基础阶段就直视该领域的能人们现在的所作所为,不焦虑都不可能:错误的定位只会让人觉得一切都来不及了,事实上,这根本就是错误的对标。
第三,选择焦虑;有时选择太多也会让人陷入焦虑。如,突然有一段自由时间,却因为想做的事情太多,最后把时间都浪费在了摇摆不定上,静不下心做最重要的事,或者说根本不知道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人喜欢唯一性和确定性,面对多元和不确定,靠天生的习性怕是很难应对。
第四,环境焦虑;有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外在环境的限制,如因家庭、工作的影响,有些事想做却做不了,还有些事不想做却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做。这种低效或无力有时也会让人抓狂。
第五,难度焦虑;真正能让你变强的东西,其核心困难是无法回避的,不下决心与之死磕,始终在周围打转,时间越长越焦虑。
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人类的天生属性是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这才是焦虑真正的根源!焦虑是天性。
我们没有必要自责或愧疚,也没有必要与天性较劲,而应想办法看清背后的机理并设法改变。当然,最简单的方法是反着来,如: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3)、第三节耐心:得耐心者得天下
一个普通少年,经历一番奇遇,轻松练成神功,取得成就……常人需要几十年才能练成的神功,他们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学会,甚至一夜速成。这种不用付出巨大努力就能获得超强能力的快感让人心驰神往。可惜故事是故事,现实是现实,我们可以暂时沉浸在故事中,但终究要回到现实面对规则: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保持耐心,延迟满足。
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寻找干货文章,点击收藏,但今后可能再也不会点开;他们的新年计划非常完美,在出炉的那一瞬间,就像自己已经完成一样,但没过几天,那计划就不知所踪了;他们有时也“勤奋”得出奇,疯狂提升自己的阅读量、践行“一万小时定律”,每天坚持做同一件事,但始终与成功无缘;他们刚有了一点点改变,甚至在还只有一个想法的时候,就会急着向全世界宣告自己将要开始新生活了,但只要遇到一点挫折,很快就会消沉放弃;他们看到自己与同龄人有很大差距时,就会变得非常焦虑,然后去报很多课、读很多书、做很多事,并期望立即看到变化。总之,他们希望只读几本书就能博学多识,坚持21天就能养成一个习惯,少吃几口饭就能变瘦,读完一篇干货文章就能立即改变……
很多时候,我们对困难的事物缺乏耐心是因为看不到全局、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所以总是拿着天性这把短视之尺到处衡量,以为做成一件事很简单。
拉伸区是指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从已知到未知、从熟悉到陌生的过渡区域。
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人类的天性却正好与这个规律相反。在欲望上急于求成,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导致自己终日在困难区受挫;在行动上避难趋易,总是停留在舒适区,导致自己在现实中总是一无所获。
成长权重对比是每个人都应该首先认识的,它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由外到内的顺序是:学习、思考、行动、改变;主要的关键是再内圈的“改变”】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焦虑,就是因为只盯着表层的学习量。他们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天天打卡、日日坚持,努力到感动自己,但就是没有深入关注过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所以总是感到学无所获,甚至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应该继续加大学习量,结果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
停在表层,我们就会陷入欲望漩涡,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要,忙忙碌碌却收效甚微;若是能深入底层,盯住实际改变,我们就能跳出盲目、焦虑、浮躁的怪圈。如,读书时不求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足够了,其收获与意义比读很多书但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要大得多。【由外到内的顺序是:学习、思考、行动、改变;主要的关键是再内圈的“改变”】
学习的平台期:学习展和时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线性关系(学多少是多少),而是呈现一种波浪式上升曲线。几乎任何学习都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进步很快,然后会变慢,进入一个平台期。在平台期,我们可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看起来毫无进步,甚至可能退步,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假象,因为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依旧在发生连接并被不停地巩固,到了某一节点后,就会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
当我们清楚了上述规律之后,就能在面对长期的冷寂或挫折失败时做出与他人不同的选择。同时,不会因自己进步缓慢而沮丧,也不会因别人成长迅速而焦虑。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有用、增强耐心:
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当我们明白缺乏耐心是自己的天性时,就坦然接纳吧!从现在开始,对自己表现出的任何急躁、焦虑、不耐烦,都不要感到自责和愧疚。如果对自己不能立即变好这件事感到焦虑,这本身就是缺乏耐心的表现。所以,培养耐心要从接受自己缺乏耐心这一事实开始。
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舒适和诱惑是本能脑与情绪脑的最爱,完全放弃舒适和诱惑就相当于和本能脑、情绪脑直接对抗,很显然,理智脑不是它们的对手,失败是迟早的事。
以手机为例。一开始,我连睡觉时都要把手机放在枕边,以方便醒后第一时间拿到。后来,我把它放到书桌上,早上起来后我依然会忍不住走向书桌。这段距离给了我与身体里的原始人对话的机会。我对自己说:“那些信息已经在手机里待了一个晚上了,也不差这一会儿,等会儿再看吧,反正它们也跑不了。”
“后娱乐”的好处是,将享乐的快感建立在完成重要任务后的成就感之上,很放松、踏实,就像一种奖赏;而“先娱乐”虽然刚开始很快活,但精力会无限发散,拖延重要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会空虚、焦虑。
比如有时我们起床后伸手就点开了微信,那种不看不舒服的冲动实在是太强烈了。怎么办?策略依旧是和自己对话:“就看一眼推送的标题,知道有什么内容就好了,然后马上退出。”不要强行对抗,也不要自责,让冲动适当缓解一下也很有效。如果还是忍不住点进去了,那就再告诉自己:“看完这篇就立即结束。”耐心就是这样,不能急于求成,允许自己缓慢地改变,甚至经常失败。无论结果如何,和自己对话都会产生效果。
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主动改变认知视角,来找到行动的意义和好处。要想办法看清那些想做之事的意义和好处,你看到的维度越多,耐心就会越强。想办法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才是理智脑的最高级的策略。
221116第一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