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妈妈了”引起的恐慌
印象中,第一次接触死亡是在大约五、六岁的时候。记忆中,某一天,父亲陪着大伯父从四十公里外的市区用农用两轮手推车把病重的大伯母接回村里。从家里到市区需要经过两个海域,那时候,还没有现在的跨海大桥,过海只能依靠渡轮。这四十公里的路,不知道父亲兄弟俩推着大伯母走了多长时间才回到家。
回到家里没几天,大伯母就过世了。
那是我记忆中第一次亲历白事现场:阴森的灵堂,亚麻色的孝衣,此起彼伏的哭声。记忆中,那是一个凄惨的场景。
懵懂无知的我跟随着送丧的队伍,甚至带着几分好奇地看着伤心悲恸、茶饭不思的堂哥、堂姐们。
父亲和母亲对我说,以后对堂哥要更好一点,因为堂哥没有妈妈了。五、六岁的我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内心满满的都是因为“没有妈妈了”这句话引起的恐慌。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
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攒钱带父母走出国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上大学那年,我跟母亲约好,等我毕业就努力攒钱带她和父亲去旅行。
后来,我大学毕业,钱还没攒起来,母亲却一病不起。医生几度向我传达母亲的情况‘不容乐观’之类的论调。那时,那种母亲随时会离我而去的恐惧时时环绕在心间。我又想起“没有妈妈了”那句话,内心有着无以言表的慌乱与伤悲。
在母亲生病的十几年间,曾经是小肥妹的我,除了怀孕和哺乳期间,体重再也没有超过90斤。
经过多方求医,母亲的身体渐渐好转,虽然不能回到以前,但总算生活能够自理了。
但生活总是不愿意让我多喘口气:一直疼爱我的奶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接到父亲的电话那一刻,我正在新单位忙着给老板做国外差旅行程。接到消息,马上请了假,匆匆买了大巴票往家里赶。回到家,躺着奶奶的棺材盖已合上。我终究没来得及见上奶奶最后一面。姐姐安慰我说,奶奶走得很安祥,是脸带着微笑的。
这一年,奶奶刚好80岁。我攒了点钱,原计划给奶奶祝寿的。可奶奶没能等到她生日那一天就倒下了。也没能等到看着我成家。我是奶奶带大的,奶奶陪着我长大,我却没能陪着奶奶变老。
在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伤。
没有来日方长
尽管父亲一直竭尽所能给母亲最好的照顾,在母亲第一次发病十年后,母亲的身体还是一天天地衰弱了。我强烈地感受到,跟母亲的见面已然到了见一次少一面的时刻,我也尽可能地带着丈夫孩子常回家看看。
母亲走之前的那一年,身体机能已日渐退化,几乎无法行走。每次回家,我都会给母亲剪指甲。因为母亲已不方便外出,她的二女婿、我的丈夫就成了她的御用发型师。
母亲走的时候是在寓意团圆的春节。我本来计划好了年初二回娘家的。大年初一那天,姐姐给我打电话说母亲的情况不大好,可能随时会离开了。我忙携夫带子匆匆往家里赶。
父亲说落叶要归根,于是把母亲接回乡下的祖屋。我回到乡村已是入夜时分。母亲神智已不清,也无法进食,只能勉强喝几口水。看着被病痛折磨得只剩下皮包骨的母亲,我心疼得不能自已。不希望母亲继续受折磨,又害怕自己成为没有妈妈的孩子。
母亲走的那一天夜里,大约凌晨两点,在家乡的酒店,我从胸口的疼痛中醒来。强烈的痛感和急燥的心跳让我一阵恐慌,不自觉地发出了声音。
老公被我发出的声响吵醒,忙给我垫上靠枕,并给我倒了杯热水,坐在边上搂着我。我窝在老公怀里喝着热水,却依然无法缓解那揪心的痛。一个不好预感笼罩着我,一定是母亲离开了,想给守在母亲床边的父亲和弟弟打电话,可又自欺欺人地觉得如果弟弟没来电话,那就是母亲还在。
大约半小时后,疼痛慢慢消退。然后,弟弟在家里的微信群上说:“妈妈走了”。
我心脏激烈疼痛的那半小时,正是母亲呼吸由弱变急促,再从急促逐渐消退的、生命中最后的半小时。母亲最后的呼吸,我的心无比的疼痛(我想,所谓的母子(女)连心,说的就是这吧。)。母亲咽下最后一丝气息,一条思念的路便展向了两头,从此阴阳相隔。
也许,这于母亲而言,是一种解脱。但于家人而言,母亲的离去是沉痛的打击。于我们姐弟仨,更是无以言表的悲伤。
虽然我早就预期母亲的离开,但这一天的到来依然让我感觉猝不及防。
母亲离去让我明白,生命的来来往往,并没有来日方长。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当年龄渐长,身边不断有人离开,有长辈,亦不乏同辈。看着鲜活的生命日渐凋零,不禁心生"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梦,古今一梦尽荒唐。"的悲悯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而海德格尔却说“未知死,焉知生”。人到底是向死而生还是从无中生有再由有变无?
我们都期盼新生,又恐惧老去,可时间的齿轮一直向前转动,不为个人的意愿而停留。
都说人终有一死。当生命终止,也许,所谓的千古流芳,所谓的遗臭万年,也不过是个笑话。
不管你是庸碌营役干啥啥不成的凡夫俗子,还是八面玲珑插柳柳成荫的命运的宠儿;无论你是其貌不扬空气一般没有存在感的路人甲,还是眉目如画少年多金心想事成自带光环的霸道总裁,终究逃不过尘归尘土归土的生命的终结。
终有一天,我也会死去,正如奶奶、正如母亲般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死亡犹如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宴席完场,戏剧落幕,一切都只是顺理成章,有始有终罢了。
人终究逃不过一死,活着到底又有何义?
鲁迅先生曾说: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但我更倾向周国平的观点:世上有一种东西,比任何别的东西都要忠诚于你,那就是你的经历,你在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它们仅仅属于你。只要你珍惜,就是你最可靠的财富。
是的,终有一天,我的生命会消逝,可只要活着,我还是会努力赚钱,努力住进我喜欢的房子:有宽敞的厨房,有一处书香味的书房。
只要活着,我还是会多读些书,多写点字,多见些人,多听些故事。只要活着,我就会用力生活,用力去爱。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