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两个多月,详细读了巴菲特78封致股东信(1956—2024),跟着巴菲特走过了78年投资历程。
我为自己找到了一个解脱的理由:我还年轻,投资尚未取得自己期望的成功似乎不需要太介怀,因为投资的路还很长,嗯!为什么不呢?
巴菲特又说,投资好的企业,然后保证自己活得够久,投资总是会有效果的。我想,是的,这难说不是一个巨大的安慰!
同时,读完之后,一个原汁原味的巴菲特出现了。他诙谐幽默机智,话语经常令人捧腹大笑,又让你不得不深深思考。这些总结在其他地方看过,感悟有类似的,也有不同的,但终究是自己再总结一次来得深刻。
1、巴菲特也钻研技术,他曾经自己画蜡烛图,这类似的场景似乎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新进股市的新手身上,大家总是相信市场是可以按图索骥的。然后经历种种失败后,开始找到自己适合的系统。
2、格雷厄姆帮他打开了新的世界!是的,很多人倾向贬低格雷厄姆,说巴菲特是80%的费雪,20%的格雷厄姆。但巴菲特坚持说他的投资哲学是80%的格雷厄姆,20%的费雪。我能够体会巴菲特的心情,他这样说,其感情是真挚的。因为费雪和查理芒格给他带来新视野,但只有他自己明白,真正为他打开世界的是格雷厄姆,那是属于人生转向性质的,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代替的感受。
格雷厄姆魅力十足,充满才华,诚实地教授自己的秘籍给学生,从他写的几本书里,看得出,对待学问,格雷厄姆非常实诚,从不绕弯子。他提出的“投资与投机的区别”概念、“安全边际”概念,“市场先生”理论、“投票机”和“称重机”概念,都是划时代的,给巴菲特的投资生涯带来了正确的转折和耳目一新的体验,是那种看到了投资之光的体验。
3、查理芒格让巴菲特明白了“用合理的价格买优质的公司,胜于用低廉的价格买平庸的公司”。通过购买喜诗糖果公司,以及接下来喜诗的多年运作,让巴菲特进一步认识了芒格的远见是正确的。并由此巴菲特自己总结提出了“消费特许经营权”概念、“定价权”概念、“护城河”概念:这些认知让他不断发掘好公司,给自己的投资带来更大成功。
4、巴菲特也会犯错,以前我总以为“犯错”是他的谦逊之词,现在知道他是真的自责。虽然从56年到2024年,他的收益一直在增长,负的收益年份很少很少,但是他也确实有判断失误的时候,除了纺织企业,还有制鞋企业,以及航空公司的投资,这些使巴菲特经常自责和调侃自己。并且巴菲特经常议论因为会计制度的原因,使伯克希尔的真实价值得不到展现。原来巴菲特作为资金管理人,即使已经名震天下,他也是希望证明自己,还是希望投资人看到自己更多的业绩的呀!这一点让我莞尔,一个可爱的老头,真实的人性。
5、巴菲特做重大购买的时候不仅要“试仓”,而且会试很长,他会等一个好的购买时机。并非像人们说的“不择时”,他的所谓“不择时”是指不考虑技术面,他的择时是看公司的情况,是从买公司的角度决策的。
a.巴菲特买苹果股票:
2016年买苹果股票,那时候正是苹果公司开始回购自家股票的时候。市面上很多好公司都开始回购自家股票,因为那些公司被低估,这是一个大时机。巴菲特非常谨慎,他买股票的原则一直没变。买苹果股票和买盖可保险相差了几十年,但似乎都是异曲同工的动作,巴菲特还是那个巴菲特。
b.巴菲特买中石油:
巴菲特买中石油只是贯彻了自己一直以来的选股标准,以内在价值的一半或三折买入,到价格已经体现了价值时卖出,但当时却被国内炒作中石油的“巴菲特”概念,使无知的股民跟着买入,“永远不卖”,直到过去了十四年,2024年,被套的股民都还没解套。
(那时的我完全没有市值的概念,只知道看股价的绝对值,以为十元以下的股票便宜,现在看来是多么的愚蠢,好在没跟风买中石油)
6、巴菲特不会因为价值投资而不作投机的事。
很多的套利,是他一直在做的事。换句话说,当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的时候,他发现了机会,就会抓住!不管是权证,优先股,还是外汇、期货、黄金等等。当然,他都是在独立思考之后,判断有巨大的“安全边际”情况下做的,这意味着巴菲特并不放弃自己固有的标准。
同时,他虽然说永远持有一些企业,但2016年的股东信明确表示,只要是公开市场交易的有价证券,他保留随时卖出的权利。虽然说他的投资组合里,基本都是他想永久持有的,但他不会被任何承诺套住,这尤其重要。巴菲特不会被外界的赞誉或媒体的评价牵着鼻子走,他只忠实于自己的判断。
7、心性,投资成功的原点!
巴菲特的成功无法复制,因为那是多种因素的叠加。但原点只有一个:巴菲特的心性绝佳。他诚实、谨慎、谦逊,以真换真,这样的人不一定聪明,但恰恰巴菲特却绝顶聪明,这就相当于一个天才,却比普通人更勤奋,还拥有好性格,绝佳的人品,信任好的伙伴,从不想和坏人合作换取利益,再加上一点运气,遂开启了一个又一个良性循环,循环圈越来越大,这是奇迹,但却是人为的奇迹——
“企业集团”在投资界有着糟糕的名声,主要原因是分散管理实际弊病多多,结果不佳。而伯克希尔企业集团,却有着巨大的持续的优势。因为伯克希尔拥有顶流的经理人,又有相互信任的基础、顶级的自我完善和自我高标准的工作要求,收购的也是巴菲特严苛要求标准达标的公司,绝不放松购买要求。正是如此,收购之后,总部可以无为而治进行放权的管理,又加强了经理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铸就他们更多的成就感和责任心。
在这些企业文化下,是双赢多赢局面,因此伯克希尔可以形成这种其他企业集团没有的巨大优势。
换句话说,伯克希尔把企业集团这种结构在理论上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却又杜绝了实际运营中的种种弊病。世面上其他企业集团,终是斗不过分散精力,管理无效的现实,而不如专注一个主业的企业
巴菲特举的反例是那些为购买而购买,比如为P/E,混乱扩张,杠杆收购……这些企业集团最后一地鸡毛。
伯克希尔很长一段时间最大的主业是保险,其成功的秘诀之一也是:绝不为签单而签单,绝不降低标准而签单。仅仅这一点,换一家公司是很难做到的,因为阶段业绩的压力,会让业务员做出很大的让步,甚至公司上层也会这样做。不同的企业文化,带来不同的业务行动,以及不同的竞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