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母校,好像有这样一个解释:母校就是你可以在心里吐槽它千万遍,也不能容忍别人在你面前诋毁它一遍。仔细想想自己从小学走到大学,从祖国的花骨朵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从童年走向青年,我们经历了一所一所的母校,也在这些母校里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而这些足迹恰恰是我们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见证。
读书是使人进步的阶梯,读书也是最轻松的投资,你不用交办健身会员卡的费用,也没有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不管你是农民还是白领,是工人还是诗人,是明星还是演员……他们在书本的面前都只有也仅有一个身份——读者。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它们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来给我们学习,图书馆应该每一个学子都来过,但来的次数与时间就因人而异了。每个大学好像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平常图书馆里的座位供大于求,待在馆里学习的可能只有那些考研的学长学姐们,一到考试周,图书馆的座位可是抢手货,供不应求啊!你来学习,图书馆随时欢迎,可是帮你同学占位置时你想过那些比你同学来的早的人吗?我们中国人都讲究先来后到,你若先来,哪里没人你可以随便做,但请你不要用一些私人物品帮人占座,你也不希望在你某次来迟一点,看到想做的座位上有东西没人却不能做的无奈吧,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孔夫子不是也说过:“子所不欲,勿施于人”,但真正做到的又有谁,我们很少有人能做到像孔夫子一样的圣人,好习惯都是养成的,我们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慢慢改变自己,接近圣人。
大学期间,我们可能不会在像高中时期那样每天重复这三点一线的生活,但学校的食堂也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生活。不知道你有没有碰到这种情况,好不容易等在你刷卡打饭了,突然前面冒出一个学生抢在你之前刷卡,而阿姨是秉着谁刷卡给谁打饭的原则,排在了她的后面。之前在英语课上,老师给我们放过一个视频短片,是美国人谈论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其中印象很深刻的就有这种现象,外国人排队队伍是一条直线,我们排队是个人成队,看到这个时,班上爆发出很多哈哈的笑声,我也笑了,但更多的是担忧。我们既然不想看到这种现象,就应该自觉抵制它,再碰到这种人,向她微笑的说一声,同学,你站错队了吧,批评的话笑着说出来,可能会让人更容易接受。请问你们吃完饭会把餐具放在原处还是餐具回收处,你可能不会想到,你的一个小小的举手之劳,会减轻食堂阿姨多大的工作量,不要觉得没什么,任何一件小事,当乘的基数足够大时,都是一件大事。而我们是这件大事的参与者,你不觉得自豪吗?
我们怀着憧憬从高中跨进大学的门槛,带着如初生婴儿般的好奇探索这所知识的殿堂,我们与它慢慢由陌生到熟悉,由敬畏到亲切,我们可以打她骂她,但这是我们母校学子对它爱的一种表达方式。我们经过四年的洗礼,从学弟成为学长,学妹变成学姐,不单单是称呼的变化,更多的是我们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我们在母校这个大家庭下渐渐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模样;而作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我们的所做所为也时刻在影响它的形象,从此刻开始,从现在开始,一切都来得及,让每一个来到我们母校的学子都爱上这个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