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Sir的好基友@罗罔极去电影院看了《摆渡人》。
问他看完什么感受。
他的答案很直接——
我看懂了它的每一个细节,知道它何时想叫我哭,何时想叫我笑,但到最后,我却只能哭笑不得。
以及……影城的氛围真好。
嗯,反正是没看爽。
所以他连夜重撸了一部王家卫的老片解气,完事后心满意足地告诉Sir,还是《重庆森林》有味道。
文 /罗罔极
《毒舌电影》获权转载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豆瓣8.6,Top250排行榜长期在前列。
《重庆森林》的两位男主角,同样也是梁朝伟/金城武。
记得看《摆渡人》时,梁朝伟饰演的陈末说过一句台词——
岁月是把杀猪刀。
而我不禁感叹,在这十二年里,泽东电影(同为《重庆》和《摆渡人》的出品方),王、梁、金三人,到底都经历了些什么?
从《重庆森林》到《摆渡人》,我感受到的,不止是岁月。
更残酷的,是极端商业对电影艺术的压迫。
听说《摆渡人》的剧本前后改了118稿。
每一句台词,每一首老歌,每一个夸张的情节、浮躁的抖包袱,都被心机策划,试图迎合每一位吃瓜的群众。
而《重庆森林》当年拍摄时,压根就没有剧本。
甚至拍摄周期,也只用了一个月就完成。
这样“草率”的电影,其实在去年也有一部。
《何以笙箫默》拍了不到一个月
但《何以笙箫默》是借助IP,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工业商品。
《重庆森林》则是王家卫灵感瞬涌,全凭意识流淌而出的天才闪光。
在我的个人观影史中,它是最好的爱情片之一。
这部94年的电影,描画了香港人的城市生活与内心状态。
而那时候,我们大陆的绝大多数人,其实还没有真正步入城市生活。
所以我觉得,如果现在你重看《重庆森林》,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共鸣。
《重庆森林》的情节并不复杂。
在香港的重庆大厦,发生了两段故事。
两位男主角,都是警察,都在失恋。
金城武饰演的警号223,被女友阿May甩,理由很简单——
我以前交一个女朋友,我们在一起5年
可是之后呢,她跟我分手
因为她说,我根本就不了解她
因为分手那天是愚人节,所以223“自以为”阿May是在开玩笑。
接着,他又“自作主张”给对方的玩笑一个期限。
我愿意让她这个玩笑维持一个月
从分手那一天开始
我每天买一罐5月1号到期的凤梨罐头
因为凤梨是阿May最爱吃的东西
近些年,很流行一个词——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会催动人类的自我意识,使人成为掠夺成性的利己主义者。
而我们知道,香港是全亚洲资本最发达的城市。
所以你看这部电影里的主角,个性都极强烈,常以自我为中心。
我有一个预感,她一定会喜欢我
可是为了保障我自己
我要问她一个问题
今天再看,223像不像你,或者你身边的人?
认清失恋事实后,他很快开始寻找下一个异性。
相处了5年的感情,都没能了解对方。
却企图在酒吧,一夜间摸透一个女人。
因为我想多了解你啊!
这是《重庆森林》表达的两种城市爱情中的其中一种:快餐化的,随时可换口味的便捷爱情。
交通的便利,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一天之内,遇到的人比古代人一生之中还要多。
昨天你还在痴情的阿May,今天在你心中的位置,可能还不及刚刚认识的,对你道一声“生日快乐”的一个过客。
在1994年的5月1号
有一个女人跟我说一声“生日快乐”
因为这一句话
我会一直记住这个女人
在第二段故事中,梁朝伟饰演的警号663,和一个空姐发生了“便捷爱情”。
不对,这是比223和女毒贩之间还要更浅的感情。
因为,它仅在于肉欲。
在拍两人的激情戏时,王家卫用摄像机拍摄镜子的倒影。
这说明,他们俩的身体虽在纠缠,内心其实相距甚远。
事后,空姐习惯性地提出分手。
理由很简单,想从肯德基,换成麦当劳。
但663,却沉溺于此,不能自拔。
这就是电影表达的,第二种爱情——
“自以为”的爱情。
223不了解阿May,663不了解空姐,但两人都自我陶醉出一种罗曼蒂克的情绪。
幻想这个陌生人,对自己无比重要。
阿菲对663的感情,也是如此。
她偷钥匙,进入663的家,幻想出一个,只属于他们二人的小天地。
找到一根长头发,就“自我感觉”663背叛了自己。
而忽略掉,自己明明就和对方毫无关系。
这种自我纠结的情绪,在王家卫的电影中并不少见。
在《一代宗师》中,王家卫提到一个概念——
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而他大多数的电影,其实都只做到了“见自己”(非贬义)。
包括《摆渡人》里的小玉,为了童年时的一个梦,幻想出一位完美男神。
为了能够拥抱一个虚妄的影子,她可以奋不顾身。
暂且放下张嘉佳的导演能力不谈,其实王家卫能看中张嘉佳,我是毫不意外的。
从张嘉佳的上一部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同名原小说可窥一斑。
它大多时候都在讲城市人的孤独。
但凡爱看这本书的人,或多或少也都是孤独的。
《重庆森林》恰好把这种城市特有的孤独,发挥到极致。
比如这段台词——
我们最接近的时候
我跟她之间的距离只有0.01公分
57个小时之后,我爱上了这个女人
这段话没有表明的是:77个小时之后,我和这个女人永别了。
影片不断重复精确的数字,以表达城市人之间的疏离感。
我之前说过:我特别喜欢新海诚。(文章传送门:在我的私藏片单中,它值得反复看50遍)
新海诚有一个外号:动画界的岩井俊二。
岩井俊二也有一个外号:日本的王家卫。
而新海诚的《秒速五厘米》的确和《重庆森林》很像。
都是用精确的数字,表达城市人的孤独。
「直到现在我还喜欢着你」
三年里结识的女友在邮件里这样对我说
但是我们之间即使有1000次邮件的交流
大概心和心连1厘米也没有接近过
《秒速五厘米》使用了雪地、电车轨道等镜头象征孤独。
飞升的火箭,把一同行走的两个人分隔开来,仿佛两个不同宇宙。
与之相比,王家卫的手法直白许多。
直接用“裂缝构图法”,描述人物只活在自我世界,与外界格格不入。
用镜子的倒映,描述两个人的内心呈切割状态。
用各种象征阻碍、疏远的物品,挡住人物的视线,呈现出“失落沙洲”式的寂寞感。
十分洁癖的画面细节,描画出极致孤独的氛围,使简单的故事得到升华。
愈喧闹,愈孤独。
《重庆森林》中的“重庆”,字面是指重庆大厦,意指繁华的都市。
而“森林”则是指生活在都市中的,各色人群的迷茫。
记得看徐静蕾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故事发生在民国,由一封信起始,勾勒出一段横跨数十年的,无比纯粹的爱情故事。
我看完,很感动。
后来看《查令十字街84号》的电影和原著小说,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英国、美国,全篇只是一堆漫长的书信往来记录。
但我看完,也很感动。
后来,薛晓路以此作为灵感,协同汤唯和吴秀波拍了《不二情书》。
故事发生在当代,我却感动不起来。
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影片的质量问题。
而是它选错了时代。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浮躁多变的社会中,经过漫长酝酿出来的“罗曼蒂克”其实会有一种违和感。
同以“杰克和露丝”为主角,《泰坦尼克》的浪漫故事只适合发生在20世纪,一旦到了百年以后,《革命之路》这样的现实爱情,才更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程耳的那部电影会取名为《罗曼蒂克消亡史》。
因为在那个时代后,罗曼蒂克就已逐渐消亡。
承认吧,我们多数人其实都活在“小时代”,只不过我们没那么有钱。
王家卫,很好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他把最纯粹延绵的爱情,留给了民国题材的《一代宗师》。
而在物欲横流的香港,他深知我们这一代人,普遍最想要的是什么,内心状态是如何的自私、迷茫。
商品的无穷堆积,超高速的人流涌动,使人眼花缭乱,不知该如何选择,反倒更加孤独。
所以你看它的镜头,那么晃那么迷乱,正贴合我们所处的“物欲社会”与“情感荒漠”。
《重庆森林》最经典的一个镜头,门口人流涌动,阿菲目不转睛注视663,而663却在喝咖啡,漠然的思维不知在何处游荡。
在这个“充斥着各种事情”的时代,即便身后有爱情,你也很容易错过。
电影最后,阿菲回到故地,但她和663之间,并没有产生动人心魄的合欢结局。
而是简单几句聊天,蕴含着未来的无数种可能。
我们活在这样的社会,爱这种事又有谁能说得准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