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约好去闺蜜家聊聊。
事实证明,比起谈心,不如说是蹭饭更合适。西葫芦乌鸡蛋,香菇卷心菜,燥米饭,还有餐后甜点——雪梨红枣糖水。听着很简单,食材却都是很好的,足见用心。在门口敲门的时候,就听见菜在油锅里滋啦滋啦的声音;站在厨房,闻到米饭的香味,我深深地吸了一口:“哇,有一股奶香味!”因为见到准备的过程,有所等待,反而更添期待。
闺蜜特意准备了配套的餐具来盛放菜和饭。“感觉好幸福啊!”我由衷地感慨。
一起回忆起在波士顿的时光。那会儿我们就住得不远,经常串门,一起做饭,一起聚餐,一起八卦。事实上,我觉得在美国的三年,我学会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就是做饭,偶尔还能烤个甜点。那会儿就算每天要看N篇论文、马上作业要Deadline,我也坚持花一个多小时在做饭上,这在我的美国同学和教授看起来是奇怪的坚持。但是身为一个中国人,胃满足了似乎心也安定了。
“好友和饭香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温存。” 闺蜜在短信中的总结,私以为超精辟的。
“你上一次做饭是什么时候?”闺蜜问我。
“好像还是在大屯住的那时候吧!”我搜索着脑海。
“什么?”
我知道闺蜜什么意思,因为那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想起来都觉得久远得不真实。回国的第二年开始,随着工作变得忙碌,各式各样的想法也滋长。再加上中国的生活实在方便,各种外卖APP和街边小店、动不动的加班文化,都在鼓励我:为什么要自己做饭呢?外卖的更便利、更快捷、更多选择,甚至更好吃。你就把做饭的权力和时间交出去吧,把自己交付给所谓的理想。
忙到脚不沾地的生活,我甚至不知道我已经不堪重负,直到最近终于崩溃了。
回想起那天站在闺蜜的厨房,那微热的灶台、空气中上下漂浮的饭菜香味、听到的滋啦啪嚓的声响、闲散地靠着墙有一搭没一搭聊着天、背景中有音乐……比起这些,多么动听的畅想都不如这给我带来的踏实感觉。
甚至包括我很讨厌做的家务,搬家后启用正念来促使我好好收拾,把书一本本分类,衣服一件件叠成小方块,这个过程也挺好;
我几年前去认真地学了茶艺,直到最近,每天都会在练琴前好好品茶;
华德福的课程上,那么多做手工的时间,一针一线去给丝绸手帕锁边,调染料染色晾干,一笔一画等待画面的内容自己慢慢浮现;
古琴的练习在呼吸之间,去觉察自己的内在,去觉察念头起去听音尽;
花时间记录点生活,写日志;
……
这些都是慢的美好。一件一件家常事物累积起来,似乎这些才是生活的滋味,才有生活的真谛。
我小时候读过一个叫《嬷嬷》的童话,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印象非常深刻。里边有黑衣人专门偷走人们的时间,越是忙的人时间越是流走得快;而主人公嬷嬷和她的朋友们致力以慢生活来对抗这些时间小偷们。那时候我觉得我以后肯定不会那么傻,让黑衣人有机可乘,但长大后突然发现自己还是随着大流不安的那大多数。还好偶然也会被生活棒喝,突然清醒。
“生活的美好在于日常的点滴, 先温暖自己和好好照顾自己,是多么重要!”我发短信给闺蜜。“应该定期组织做饭活动!”
所以呢, 欢迎朋友约我一起做饭喝茶玩耍~ 先过好眼下的日常,才有长远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