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戴着着潜水呼吸器,在文字的海洋里缓缓前进。现在,我就像一个摩托快艇手,贴着水面呼啸而过。——尼古拉斯•卡尔
“你听过这样的说法吗,假如吃正餐是看一本书,而吃零食是阅读论坛或者微信平台的文章,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像小孩子一样,喜爱零食更甚于正餐。”
“哪有那么多时间去看完一本书啊,都在翻手机、浏览网页,就算只吃零食不也能活得好好的吗?”
有一天,大部分人都摒弃了早中晚的三顿正餐,而不时地进食各种零食为生,更有一些人不停地嚼着口香糖,不一会儿就吐掉,然后又塞一块进嘴,不断重复着这样的行为。
吴靖在《给阅读一点时间》里这样提出设想,不是荒诞无边的假想,而是依据现在人们的阅读状况而给予的恰当的比喻,碎片化的信息供给时代使得大多数人沉浸于移动终端的“速食化”阅读,在逐步患上“慢性注意力分散症”(深度阅读与长篇阅读能力下降)的隐疾的同时,更陷入一种体面化且坦然的浪费时间的误区中。
“饱读之士”的我们紧随热点及时以自媒体的方式发布观点,却越来越少的忘记周身的事物而同书籍的作者一起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经历新视角的观摩。我们似乎会知道很多,但懂得的很少,所以涉猎的内容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非可用于探讨的知识。浩如烟海的信息网淹没了系统化的理念,取代了细致清晰的思考,更蒙蔽了瞭望智慧的双眼。
在ted 《阅读全世界》里,Ann Morgan 说“通过看一个人的书橱,你就可以了解到很多关于这个人的信息。”看着活了二十年的自己,不是我的家里空无一物的极简主义,却虚无的无从谈起。笛安、村上春树、夏目漱石、松浦弥太郎、山下英子……算是熟知的且个人偏爱的作家列不出几个,且极具局限性,大概从寻觅想要看的书开始,就为给出了界定,越来越窄的阅读面使得书写的内容趋于相似无趣,且加入先入为主的观念,过分强调主见而显得略具成见。
在上一年开启书写计划后,随着“读书群”的思路快速的消化实用性强、知识性强但意义浅薄的书籍。甚至为了产出书写的内容而去啃《拖延心理学》,功利化的想要及时获取阅读的收益且减少对于内容的深入思考琢磨,直接塞入式的接受书本提出的观点,做着所谓的阅读笔记,囫囵吞枣且不具系统性的学习方式,使自我不仅没有体会到沉浸阅读的乐趣,也没能从知识性极强的书本中真正记住几个实用的方法。
与书写紧密相连的,不是词藻积累,文章架构,而是思维组织。一些内容在阅读时输入大脑,而在空闲时于脑中梳理,若暂无足够的组织概括能力,就很难将思索后支离破碎的个体收归于原本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我还未真正理解阅读的意义的时候,竟自以为是的表达上述内容,似乎阅读与写作是极其容易的事情。事实上,那时的自我正受到各种微信上兴起的短时讲座吸引,而沉浸在虚无迷茫但略有作为的假象中,不懂得真正的学到,是将当时学习的内容全部遗忘后所剩余的,融化到血液和骨髓当中的,不懂得真正的阅读只是私人的、孤独的行为,是不仅阅读它,还要为它构建出一种意义。
“你知道吗,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
2017年的六分之一已经过去了,但此刻开始改变还不算太迟。
互动:在2017年年初列出的阅读计划你进展的怎么样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