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inue)
第四天 修慧的开始
早课时,在葛印卡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缩小观察范围到人中,观察范围越小,越有助于增加敏锐性,心就会越容易变得敏锐。
在继续观察的同时,打坐上也有新的进展,一个小时的课程已经能够基本保持一个姿势坚持下来了,一个半小时的课程还坚持不下来。
下午三点的共修课,终于到了开智慧的阶段了。
“将你的所有注意力从人中转移到你的头顶心的区域上。观察这个有限的区域内所发生的所有感知,发热的、或发冷的、或麻木的、或刺痛的、或振动的、或发痒的、或细微的、或粗重的、或完全无法形容的……”
“现在,将你的注意力从头顶心慢慢向下移动,观察整个头顶往下的部分,再观察你的后脑勺,一小块一小块,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
“然后再将观察的注意力移动到你的脑门,移到眉毛,移到眼睛,移到鼻子,移到脸颊,移到嘴,移到耳朵,再移动面部剩余的部分。一小块一小块,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
……
然后,一直这样,从上往下,直到脚趾,“从头至脚,从头至脚,按着顺序,一块一块地观察整个身体正在发生的所有真实感知。”
Goenka的声音浑厚地通过音箱不断地传送过来,很多时候,对很多的地方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地重复着,重复着……
晚上的开示,信息量很大。
有关于禅修常见问题的回答,有心法四蕴(行、想、受、识)是如何起作用的介绍,还有内观修行方法的两个重点:“打破心中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樊篱,保持平等心”的重要。
按照他所讲的“静坐时,保持平等心,对待所感受到的一切,逐渐你可以到达对任何感受都能微笑接受的阶段,知道一切感受都是无常的,都会变化消失”。
很高兴,我做到了,也真的如此感受到了。静坐坚持的时间也在一点点延长。
第五天 苦集灭道
早上的指示又变成了“从头顶到脚趾,先从头顶开始,然后脸部、颈部、右肩膀、右上臂……左肩膀……不间断地扫瞄全身,感知全身每一处或粗重、或细微的感觉,以平等心去观察,不要起习性反应,只是观察,只是观察,无论它是什么样的感受,发热的、或发冷的、或麻木的、或刺痛的、或振动的、或发痒的……”
又是一整天的静坐。进展情况良好,个人感觉下午的状态要好过上午,尤其是好过早上(昏昏沉沉的)。于是在下午的静坐时,有意识挑战了下自己,竟然可以一次长达两个小时不换姿势了!再一次验证了无常、生起灭去、习性反应等等一些说法的正确性,这些已经可以算是我自己的真理了吧,呵呵。
晚上的开示一如既往的精彩。
讲心的习性是对感受到的起反应,乐受则迎,苦受则拒,因此总是激动不安。
还是继续以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了四圣谛:苦、集、灭、道。
这次是以医生治病的例子,讲述了医生开始观察病人,这就是苦谛---病,然后通过观察去发现它的原因,这就是集谛---病因,如果原因根除了,那么病也就根除了,这就是第三圣谛---灭谛了,要根除病就得有所作为,这是第四圣道---道谛,根除病因的离苦之道。
如果只是在知识层面上知道了这些,对你并没有多少帮助,并不会让人减少痛苦。唯有实修,通过内观,向内观察发生在身体里的实相,感知到一切的痛苦都是来自于自己的感受而非外界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如果能培养出智能,不对感受起习性反应,那么,业行(sankhara)就会陆续根除,痛苦也就根除了。(这中间还有一套完整的理论,都还没有成为我自己的真理,所以就不在这里罗列了)
第六天 诸行无常
跟前一天的变化之处是扫瞄全身的时候,由单边进行改为两边对称同时进行。
又是一整天静坐。
还是在下午,挑战了一次静坐三个小时,成功。
晚上的开示告诫我们,所有的行(sankhara)都是无常的。行,不仅指心理反应,也包括了这些反应的后果。
还要避免产生新的习性,旧的习性才会灭去。
在修行的过程中,你会遇到五个阻碍(五盖),使你不得进步:贪爱、嗔恨、懒惰、昏沉、怀疑。(好象我现在遇到的最顽强的就是昏沉呢,每天早晚的打坐都是昏沉的不要不要的)
第七天 觉知+平等心
这一天观察的变化是:从头到脚扫瞄全身之后,再从脚到头扫。对称着扫。坦白地说,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我的进展慢了下来,回想起来,可能就是不知觉之间又陷入了贪求和执取的泥淖中了。总是期盼着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取代粗重的感受,出现微细的振动感,于是每一次的扫瞄总是无法如愿,进行不下去就坚持关注粗重的区域,如此往复。虽是不时提醒自己保持平等心,可能潜意识层面上仍然没能做到,还是失去了平等心。
晚上开示就提到了两个重要的方面:觉知和平等心。
“修行内观的目的不在体验某种特别的感受,而是要培养对于一切感受的平等心”。
“你修行的进展,只能以培养出的对感受的平等心来衡量”。
“每时每刻,身体里都有感受生起。通常,心的意识层面并不知觉;但是,心的潜意识感觉得到它们,并且以贪爱或嗔恨反应。假如心经过训练,能够完全意识到身体内的所有状况,并且同时能够保持平等心,则盲目反应的旧习惯就被打破了”。
“借着练习培养对身上所有感受的觉知,假如你小心不起习性反应,旧的习性反应一层一层地根除了”……
然后,对应前一天讲到的五个阻碍(五盖),我们也有五个朋友(五力)帮助支持我们的修行,分别是:信(信心)、进(努力)、念(觉知)、定(专注)、慧(智能)。
第八天 平等心!心物之流?
Goenka给了我们进一步的指示,随着对于身体感知的越发敏锐,我们不再一块一块地观察:
“从头顶心到脚趾,再从脚趾到头顶心,如果你可以感知到身体所有部位自由通畅、细微的流动,那就这样一遍遍地扫过你的全身上下。如果你只能感知到一部分部位自由通畅的流动,而其余部分的感知是粗重的,那就先将自由通畅的部分扫一遍,然后逐个观察感知粗重的部分。”
而我的进展则停留在了仍然有不少区域是粗重的感知上。
晚上的开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被提了出来,心物之流。
先从一个偈子讲起: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所有的行(sankhara),所有的心理状况,都是无常,有着生起又灭去的本质。然后,生、灭、生、灭……这就是业行增生的过程。如果我们培养智能,并开始客观观察,增生的过程就会停止,而根除的过程随之展开”。
“某个[行]生起了,但禅修者保持平等心,它就失去了力量,从而消失灭去”。
“心的旧习惯是起反应并增生加强反应”。
……
在介绍这个过程是如何进行之时,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对我个人而言如是):心物之流/心之流。对应的是生命之流。
如果我们短期不吃东西,生命之流不会停止,身体会动用积蓄;如果储蓄用光了,流动才会停止,人就会死亡。
与身体只需要每天两、三餐相比,心之流不同之处在于,它时时刻刻都需要[行]的输入,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制造的[行],使我们的意识之流持续下去。如果我们在某一时刻没有造作新的[行],心之流并不马上停止,而是转而汲取旧[行]以维持心之流的继续,而旧[行]会呈现为某种身体感受。如果我们对这感受起习性反应,我们就开始造作新[行],种下新的苦种。但如果我们以平常心观察这感受,这[行]就失去其力量,并消失灭除。下一刻另一个旧[行]又必须浮现,以维持心之流……只要我们保持觉知和平等心,一层又一层的旧[行]就会浮现上来,并消失灭除,这是自然的法则。
(以上只是实录,还没有变成我的真理)
这应该就是内观法从根本上解除一切痛苦的工作原理了。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