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知道张德芬是通过《遇见未知的自己》,而我却是从克里斯多福《亲密关系》推荐序的文字里。一起参加P.E.T. workshop的周周曾经力荐《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这本书,当时不知道里面讲的什么,单单书名就足矣让你好奇。
因读了张德芬女士推荐和翻译的《亲密关系》受益匪浅,于是,《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这本书自然得到厚爱,从书堆里脱颖而出。
经历了各种晦涩、烧脑的阅读后,这本书如一缕清泉、一抹红霞、一阵芬芳,可以让你在纷扰的世间里,放下几缕凡尘,悠悠地在心灵的港湾里惬意地与文字起舞,时而静观自己,时而撩拨往事,无关对错,只为陪伴那个久违的、被遗忘在岁月的角落里孤单的自己,你抱着TA说,我拉着你,让我们一起长大。
《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是一本关于“关系蓝图”的书。这里讲述了你与自己、与爱人、与父母、与孩子、以及与外界一切的关系。这一切关系的根本是你与自己情绪相处的能力,正如她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书中所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投射与原生家庭
作者说,亲密关系中的问题,都是我们与父母之间问题的反映和投射。
这里,又不得不提原生家庭。
父母是孩子的生命样本,我们从出生后,所有的情感处理模式、应对模式都在效仿父母。父母间的沟通模式深深地影响着我们。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认知后,我们知道在这个家庭里,面对父母的种种,绝对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有时,我们对父母的“缺点”深恶痛绝到绝对不允许自己沾染,更不能让自己的伴侣携带。带着这份“暗示”,我们走向了婚姻。
曾经做过原生家庭父母优缺点和自己优缺点比照的人都知道,自己身上并没有如我们所愿只遗传了好的部分,那些不好的部分也在我们的一叶障目下如影随形。
而且,我们不仅在重复自己父母的沟通模式,竟然也会千挑万选地找到一位和自己父亲或者母亲在个性上很相像的人。然而这些,也只有部分人在婚后带着自我觉察才会发现。
从小有个喜欢控制和指责的父亲,那这个女孩子很可能找到一个和父亲性格大同小异的丈夫;一个有着喋喋不休妈妈的儿子,也可能找一个不断抱怨和指责的女人做妻子。
作者说,这就是我们在父母那里未完的功课,需要用余生去继续完成。
什么是投射?
投射的概念是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提出的,用以分析和了解“说者的内心世界”。 投射是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
简单的说,就是推己及人。一个自己守信的人,会认为大家都是守信的,一个惯于欺骗的人,不会相信任何人。
所以,当夫妻间争吵、婆媳不和、朋友误解的时候,我们多数都是在投射自己的观念和情绪。
“你今天怎么穿这件衣服?”
对方一个简单的句子,你会有多少种解读?你想当然句子的背后承载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暗示?
指责?
不满?
挑剔?
否定?
肯定?
……
不同的生长环境,形成了不同的认知,不同的认知又带给我们不同情绪体验和评价,随即便产生了不同的投射。
因此,你喜欢一个人、讨厌一个人,都是你的心境和信念决定的,与那个人真的无关。
情绪
情绪是主观的认知经验,只要是人,就有情绪。开心、愉悦、兴奋,这些情绪都被标签为正向的,积极的,受欢迎的,而沮丧、悲哀、愤怒、痛心、耻辱、羞愧、恐惧,这些被人们厌恶的、拒绝的负向情绪是不受欢迎的,也是不被允许出现的。
当你不开心的时候,大家都劝你开心点,别扫了大家的兴;当你失恋时,朋友们劝你不要垂头丧气,一起喝一顿就好了;当你因压力一筹莫展,你的爱人会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不要庸人自扰……
总之,这些所谓的负向情绪我们自己都不愿面对,我们怕被这些情绪啃噬、吞没的感觉,我们恐惧那种深深的无能为力。
但是,娑婆世界,人总有喜怒哀乐愁,怎么办?一旦情绪来了,我们就习惯地通过指责、讨好等方式转移出去。
有时成年的我们还是要对父母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哪怕是自己认为不妥的、不合适的,有悖于自己的想法,自己也要去完成。这并不是粉饰的孝顺,而是不愿面对因拒绝父母而导致父母失望后、自己背负的愧疚感。有时,我们发现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打人,家长暴跳如雷,指责批评孩子,其实,你的批评和指责也只是在隐藏自己的自责和羞愧。
所以作者说,你永远不是为了你认定的理由去生气。
我们要通过觉察,学会和自己的情绪相处。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你必须去感受,才能够疗愈。
当你肯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待在一起,去感受它,观察它,你才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为自己负责。
把处理问题的权利留给拥有问题的人
这个观点与P.E.T.的理论有些相似,谁拥有有问题谁就有解决问题的权利。
这一点,对于中国父母,真的太难了。
因为我们不愿意看到孩子受苦、受委屈,我们不想因此心痛,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扫清障碍,解决问题。
但是,最后的结果是,孩子并没能从中得到教训和成长,一路坦途,也不知道如何面对挫折和压力。当他们长大了,父母又在抱怨,何时可以独立和自强。
人生就是经历,把人生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去选择、去尝试,在经历中成长。
这里的“放手”不是全然不管,而是在父母的权衡利弊的引导下,孩子自主地选择并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也许就是“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吧。
我们终究要学会做自己
怎样做自己,是我们一生的课题。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我们就要把目光投向自己的内心,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不粉饰、不逃避。生活中很多人的痛苦都是源于想的、说的和做的都是拧巴的,导致身心灵的不统一,这种拧巴让我们不堪重负,逐渐让身体远离了心灵。
那怎么样才可以做自己呢?
不被别人的期待绑架,不被“为你好”桎梏,不为愧疚牺牲,不被恐惧裹胁。
在不伤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做到内外一致,肯定自己的光鲜,接纳自己的不堪,不委曲求全、也不口是心非。
看破不说破,说真不说全。时刻带着觉察,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书没读完,就推荐给了很多朋友。其实,看透了这本书,你就看透了你和世界的关系,也会明白如何和自己相处。
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活在当下,时刻觉察。
喜欢本篇文章,请随手点赞,欢迎分享,期待你的留言和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