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集子,是灞桥书画家的专集,是女老板李春芳出资,为书画家们刊印的。我的老兄朗诵家师中洪托我给集子写个跋文。跋本来是要评价书中作品的,而我不是书画家,没有太多资格去褒贬作品,只能说几句与集子不太相关的话了。
灞桥这个地方,是西安最风雅的。你可能说西安最风雅的地方,应该属碑林吧?其实,碑林的风雅,是人为制造的,是把无数地方的文化名碑,人为汇聚在文庙之内,而制造出来的这种整齐排列,气氛压抑死板的风雅。而灞桥的风雅,在乎山,在乎水,在乎一草一木之间。所以,灞桥的风雅,有生命,灵动,让人神往。
灞桥在西安以东。西安四周有八条河流,每个方向两条,把西安城团团围住,号称“八水绕长安”。其中东面的河流,就是灞河和浐河,而浐河仅仅是灞河的支流,没有灞河水势汹涌,宽阔博大。灞河由南而北,把西安城东地面纵隔开来,形成一道天堑。而在西安作为中国首都的时代,西安城中住满了王公贵族、风雅名仕,这些王公贵族、风流雅士要出关东去,到达中原或华北、江南,就得过灞桥,于是,灞桥自古就成了多情的文人雅士抛洒惜别泪水的地方。中国汉唐时代,有点名气的文人,都写过灞桥的诗句,而且都写得缠绵悱恻,让人伤神。李白说“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岑参说“初程莫早发,且宿灞桥头”。
据说,古人在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离人惜别,最倒霉的却是灞河边的柳树,因为“柳”和“留”同音,柳树就被当成留住亲朋的象征,常常被折得乱七八糟。灞桥柳在早春新发时节,漫天柳絮飞舞,点点似离人泪。这时候,文人们都把持不住了,从褡裢里掏出笔墨,蘸着泪水写上几篇。灞桥恐怕也是中国的诗歌桥,文化桥吧!
我常常想,为什么长安西去的咸阳桥,北去的泾阳渡,南下的潏河桥上没有这些离别的诗句呢?后来我明白了,长安城西去和北往的,大多是朝着草原大漠进发的胡人,这些人,长鞭一挥,马行千里,根本没有留恋与思念。而南下却是秦岭,人们依然要向东出潼关,自然走的还是灞桥。而东去和南下的,大多是江南名士,巴蜀风流人物,所以,灞桥就成了“断肠桥”,成了“销魂桥”了。
灞桥这种每根草木上都留着风雅的地方,靠一篇小文章是说不出来的,所以我不敢展开,只能取太仓一粟,让你照见其中文化的流韵。这种风韵流传千年,今天被灞桥的这些书画家们吸收了。美丽的女企业家李春芳和灞桥这些文士们,今天出的这个集子,依然文蕴十足。
这个集子收录了灞桥28位书画家的作品。其中最为令人敬仰的就是耄耋老者李梅。李梅是灞上六士之一,大概三十年前我就听说过他的名字,而且得到过他的一幅书法作品,字迹大气,城府很深。其他27位书画家也是各有千秋,正是雪白梅香,各有所长,观之让人欣喜。
你只要一张张品味,就能得其中之妙。
2016年10月28日星期五于西安含光书屋
作者简介:
石岗,著名学者、作家。男,1963年7月生,陕西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现任国际命名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陕西省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黄河文化经济》杂志编委会副主任、总编辑,《黄河文化经济》《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网总编辑、黄河书画研究会会长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