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界定
中年人是指年龄已越过青壮年,但尚未开始步入老年族群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年人的界定为45至59周岁。
中年人面对工作的态度
智联招聘曾推出一份《2019年春季白领跳槽指数调研报告》,调查样本显示,中国白领们在2019年春季的跳槽意向比较强烈,近30%的白领选择拿完年终奖后跳槽,其中90后跳槽比例最高,占比将近60%。
领英也发布过《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调查显示,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四年、80后是3年半,而90后第一份工作时长骤减到19个月,1年半左右,最严重的是95后,平均工作7个月就选择了辞职。
各个年龄段第一份工作在职时间
从以上最新调查数据统计看出跳槽比例和第一份工作,在不同年龄阶段有明显区别,70后的中年人更处于工作稳定阶段,主要是源于他们面临的各方面压力。
中年人的压力
1、工作相对稳定,有一定的价值成就感。但是由于受职务的晋升渠道、客观条件影响等限制因素,存在不顺心、不痛快、回报率低等现象。
2、生活趋于平稳,承受家庭开支的压力比较大。主要是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如果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还要面临赡养四位老人的现实。
3、身体精力有限,一旦出现问题会产生连锁的负面反应。主要是受工作、生活的压力,以及社交影响,缺乏关注和加强自身身体的锻炼,造成了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和“三高”现象。
工作调整的机会来了,你挪不挪
因此,当有工作调整的机会来临时,要静下心来,冷静地分析,我们只是普通人,已经到了中年这个尴尬的阶段,与精英和大佬们还是有诸多不同的条件。犹豫中,不妨先来学习下“两个模型”。
挪与不挪,先看两个模型
1、“天时、地利、人和”模型
(1)寻找时机,解决缺陷问题
天时部分:包括自己的年龄、行业的趋势 朝阳还是夕阳行业。地利部分:已经有的成绩和享受的待遇。周围的社会圈子对人是如何评价和认可的。人和部分:家庭负担情况和个人的工作能力,人脉的迁移,技能的水平,职位的高低
关于个人的工作能力要引起关注。主要是因为有些错误在工作中会反复的出现,不论是到了这个地方还是那个地方,到了这个岗位还是那个岗位,有些错误始终追随着我们,就像一个打不败的敌人一样,纠缠着我们。这就是因为工作套路有缺陷造成的,如果这些缺陷一直都在,那挪来挪去并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2)同频共振,解决一致性问题
自己跟别人能不能保持一致、跟周围的环境、跟社会能不能保持同频。如果别人都能保持同频,就你不行,那就是你的问题,最好不要挪来挪去,先把问题解决了,不能带病挪动。
下面,记住一个简单的口诀:天时地利人和一一对应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三观合才有可能事业兴旺。
2、“圈层理论”模型
圈层结构理论最早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提出。主要观点是,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城市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与空间距离成反比,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
我们不妨把其中的内容进行下迭代延伸,以三个点,即“靠近权力的中心、靠近向往的成就事件、靠近方便照顾家人的地方”为中心,一圈一圈向外扩散。这三个要点兼顾了工作、自我成长和生活的方面,清晰地表明了我们可能的晋升空间,这样考虑挪的方向和位置还是比较稳妥的。
挪,要注意在变化中提升根本。因时而有目标的动,在动的变化中提升根本。围绕根本提升去“挪”才是“活”。许多人没有看到这点,一味的在不同行业或者岗位上兜兜转转,跳来跳去,挪的多了手续费交的也多,说不定你的收益就被这些手续费完全的吃掉了,时间耗去了,路却越来越窄正是这个道理。
看懂模型,决定权就交给你自己
结合两个模型的内容,当工作调整的机会到了你的面前,你不妨用模型的内容来冷静、客观地认清自身的价值,分清自我的优势和劣势,再做出相对应的选择。
下面,举例说明。近期,受疫情影响,刘建军(42)工作的薪资水平有一定的下降,但基本满足家庭日常开支,没有多余的来源,孩子七岁,离单位上班需要40分钟。正巧,企业在刘建军家的附近有一个项目做推广,需要人手,但工资水平比现在还略低点。这时,假如你是小刘,会怎么选择?
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是运用模型进行下探讨。
按照这两个模型来分析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如果小刘是项目经理,对自己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划,周围也有稳定的社会圈子,在家庭负担方面,能够从容的应付。或许,他可能会选择不会轻易的去换工作。如果小刘是一名普通员工,工作业绩也尚可,也处在事业的上升期,有一定的社会圈子,在家庭负担方面,需要费心和尽力。或许,他可能会选择离家近点的地方工作。
综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政策的变化,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每个人的选择没有绝对的是与非、优与劣,但我们会尽可能的取长避短。既然在机会来临时已经选择,或好或坏,谁也说不准,就没有必要为选择去后悔,只有调整好心态,勇于学习,提高具备适应时代的能力,就能会更好地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