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於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於上,小民亲於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使毕战问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馀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滕文公问如何治理国家,孟子说:农业上的事情不可以怠慢。诗经说,白天割茅草,晚上搓成绳,盖屋要抓紧,春耕就要到。百姓有一个规律,有可赖以为生的资产,才能够坚持良善本心;没有可赖以为生的资产,就不能够保持良善。如果没有固定的资产,就会放纵、作恶,而没有底线。等他们犯了法,就依法去惩罚,这就好像张开法网,等着百姓来钻。当政者如果仁德,哪会让这种陷害百姓的事情发生呢?所以贤德的君王一定会谦逊有礼,节俭爱民,向百姓征发也有一定制度。阳虎说,求财不求仁,求仁不求财。夏朝时候施行贡法,一个成年男子分田五十亩,固定五亩的收成作为税收上缴。殷商时候是井田制,一个成年男子分私田七十亩,八家共耕公田七十亩,不需从私田拿出收成作为税收。周朝时候的井田制,一个成年男子分私田百亩,八家共耕公田百亩,耕地时候八家一起耕种,收获、交税的时候按亩均分。夏商周三代其实都是收获十分,交税一分的税制。税制里的所谓彻法,就是统计了所有收入之后计算什一税;所谓助法,就是借助百姓的劳动来种公田。龙子说,田税最好用助法,不要用贡法。贡法是计算了几年中的收成平均值来规定交税的额度。要是年岁好,作物丰收,明明多收点税也问题不大,但是按照平均值只收取那么多。等到年岁不好,田里只稀稀疏疏熟了些谷子,却还是要按照均值收足税。君王号称百姓的父母,让百姓一年到头辛勤劳作,所得甚至却也不能养活父母,还要靠借高利贷才能维持生命。让自己年老、年幼的百姓饿死山沟之中,这叫什么百姓父母啊?文王治理西岐的时候,百姓九税一,士族世代继承爵禄,现在滕国已经让士族的爵禄世代继承了。诗经说,雨水灌溉了公田之后,也要灌溉私田。只有助法才有公田,这样看来,周朝也是施行助法的。助法之外,还要设庠序学校来教育子民,庠的意思是养老,校的意思是教导,序的意思是射箭。庠序校都是指地方学校,夏朝叫校,殷商叫序,周朝叫庠。太学则是三代都叫这个名字,这些学校都是为了教导民众学习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君王士大夫们都学通了人际道德关系和行为准则,下面的百姓自然会相亲爱。以后若是有能在天下推行王道的人物兴起,也一定会来滕国学习,那是滕国就可以作为王者的老师了。诗经说,周虽然是古老的邦国,但是承担了新的天命。这是说的文王的德行啊。你努力践行文王的前车之鉴,也可以让你的国家新生。
滕文公又让毕战问怎么施行井田制,孟子回答说:你的国君将要施行仁政,经过挑选,让你来具体实施,你要努力啊。施行仁政,要从划分田地开始。田地划分得不妥当,分出的田就不会平均,百姓获利也就不均。所以残暴的君王、贪污的官吏一定会想办法混乱田地的界限。田地划分正确了,分配百姓农田制定官员俸禄就会很轻松了。滕国土地虽然狭小,但是治下的民众也必然会有的会做官,有的只耕地。没有官员,靠什么来治理百姓?没有百姓,拿什么来养活官员?所以郊外施行九税一的助法,郊门之内则使用什税一的贡法。世袭的爵禄之外,卿以下的官员有额外五十亩用于祭祀的田地。家里有未及壮年的弟弟的百姓,可以多分地二十五亩。葬死或者搬家,都不能离开自己的乡,同种一块井田的八户人家,平时出入要相互友爱,防御贼盗互帮互助,生病时也相互照顾,那么百姓间就和睦了。方圆一里的田地要划分为井,每一井九百亩地,中间一百亩为公田,其他分给八家人各一百亩私田,八家一起耕种公田。种完了公田之后才能够种私田,这就是用来官员和农夫的差别了。我说的只是个框架,更加具体细致的东西,就得看你和文公的了。
孟子以民为本的思想和其治国大略在这里展露无遗了。古代中国,重视农事,善待农民该就是在务本了。国家不与民争利,官员各司其职,自然就垂拱而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