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只为看见更多👆关注我,加★星标★
来源 |只为看见更多(ID: Self-see)
发布 | 只为看见更多(ID: Self-see)
《无声告白》这本书买回家有段时间了,可一直没静下心去看。这两天抽空一看,故事很精彩,文笔也很细腻,情节也很抓人,所以感觉一下子就看完了。值得推荐!
读完玛丽琳的故事,相信很多中国读者应该对这本书会有更强的共鸣。
詹姆斯不就是最最中国式的父母吗?坚定固执、含辛茹苦、数年如一日地把人生的失意转化为培育儿女的动力,幻想把孩子当做替身、实现自己的梦想。
玛丽琳,她一生都想摆脱母亲的期待,不屑于像母亲那样把做一个完美的家庭主妇当成理想。她想要成为一名医生,一名真正的职业女性。但因为怀孕,没有拿到毕业证书,也没有成为医生。从此,她成了华裔教授詹姆斯李的太太。她的生活从此只有丈夫、厨房和孩子。
婚姻似乎能让一个女人彻底放弃了原有的自我。
玛丽琳曾经甩开一切,只为了能够重拾学业,追求曾经的梦想,可她还是被现实打败了,重新回归了小镇生活。所以只能把期望转到女儿身上。
因为女儿莉迪亚害怕母亲的再次离开,对她的所有期望与安排的回答永远是“好的,我愿意”。每天按时完成作业,每次的生日礼物都是与专业相关且很多都看不懂的新书,期望她标新立异、出类拔萃,不能贪玩,不能和其他同学混在一起......
其实作为父亲的华裔教授詹姆斯也有很大责任。因为自己的“不一样”与“不合群”一直是他的遗憾,所以他期望女儿去交友,去适应环境,和周围人要一样。
刚好又与母亲的意愿相反,她学会了假装跟好多朋友,假装和朋友通电话,假装乐意邀请朋友到家做客......
日积月累,导致她身上的爱转化成压力,使她喘不过气,想逃离。
或许她并不是真的想死,她只是想逃离。她想变坏,可是没有成功。她想学开车,可是连第一场笔试都没有过关。她想和杰克发生关系,可那个男人爱的竟然是她的哥哥。最后,她想到了那片湖水,她想在水中找到那种自由和安宁,仅仅为自己去选择,结果葬身。
从这个故事很多父母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以前总觉得自己应该没有那么严重,其实是自己已经习惯对孩子的不了解。同样作为子女也已经习惯当面接受,私下唱反调,甚至已经忘了是谁的选择让自己走到这一步。
当然,要是孩子真的乐于接受,也是自愿去实现那无可厚非。但是,很多时候,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不想按照父母设计的路线去走。
而父母有时候是多么的迟钝。把闷不吭声理解成温顺乖巧,把交朋友理解为影响学习,把不按时完成作业认为是自控力太差,把不沟通理解为没问题......
《小王子》中说,“大人都曾是孩子,然而很多大人后来忘了。”他们早已忘记10几岁的自己渴望着什么爱着什么又恐惧着什么。全然看不到一个孩子是怎样努力的活着,甚至已经不屑听他们幼稚的想法。
詹姆斯夫妇把爱全部给了大女儿莉迪亚,忽视了儿子内斯和小女儿汉娜。最可悲的是汉娜,不仅仅是父母,大她几岁的哥哥和姐姐同样忽略她的存在。
难怪就有人说,人真是这世上最健忘的动物。
所以40岁没法理解30岁,30岁也看不懂20岁,20岁则对10几岁不屑一顾。
其实作为父母,是所有职业中唯一没有培训就上岗的,所以他们以前生活的好与不好可能都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此,作为成人的父母,不要认为自己已经成熟,其实很多时候你需要和孩子一同成长,或许某些方面你应该向孩子学习。
因为在生活面前,每个人都是“小孩”,需要成长。
从玛丽琳角度看,她不甘心成为普通的家庭妇女,自己尝试努力成为一个职业医生,结果还是被现实打败。
其实有时候只要你拼尽全力努力后还是没有成果,也要学会接受与面对。生活不可能事事如你所愿。而且最怕那种,选择A生活后的人,又遗憾自己没有过B生活。生活需要选择,有选择必然会有放弃,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把自杀作为无声告白的莉迪亚,要是她早些能去努力做自己,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父母会失望,但最终找到真正自己的代价就不会那么大。
正如书封面所写: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你的人生路,还得你来走!
-END-
记录,看见自己,只为看见更多。
看见更多,才能看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