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我始终觉得是一个人的再次成年的机会,一道真正成年的门槛儿。
18岁成年,我以为是法律上的、年龄上的成年,彼时的18岁青年,大多还是校园里的学生,或高三或初入大学,心智与精神方面都不甚成熟,而所经历与所见识的也不甚多而宽广。
而24岁,是一个人从学生向一个社会人身份转变的过渡(这里的学生是指有着校园身份的学生),大多是走出校园、初入社会1~3年的社会工作者。因为走出校园,所面临的一切都与之不同,经过1~3年的打磨,相信大多数人的心理都有一个成长历程,或成熟或坚强或放下虚无缥缈的理想而面对现实,也许我们不能够说已经有了足够地担当,但我想此时,相比18岁的我们,更愿意承认——我们是大人了,我们成年了,从心理之上。
如今,我站在24岁的起点,开始向着25岁走去,有些心惊——我的人生已经不再是拥有20岁的时光,而是开始踏入30岁的征程(潜意识中24岁及之前,四舍五入,就是20岁~),最近总会认为我对不起自己的年龄,因为没有拥有这个年龄应该拥有的成熟、智慧与能力,哪怕连最基本的坚持都没有做到。想要做到很多,想要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却始终终于拖延与懒惰,止于“想要”,又活在懊悔之中。
“我不要死气沉沉的生活,我要有生气的有活力有激情有目标的生活。”到了嘴边却又成了“我想~”
有多少次下了无比坚定地决心,坚定着选择把一件事情做到持之以恒,可现实却无数次上演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于是,我去看别人的优秀生活——有人考研考公考教,并成功上岸;有人选择跟着自己所热爱的走下去而创业;有人找到了我以为很不错的工作、事业……我看到他们总是能够把工作与生活达成平衡,工作顺利生活得意,于是我就会在想:别人怎么就过得那么好呢?那一瞬间似乎忘记了,哪有什么一帆风顺、没有理由的横空出世呀!我所看到别人的美好,又怎知他们在无人的背后会有着怎样千辛万苦的努力拼搏、千回百转的心酸历程呢?
既已成人,又怎会不知“成人的世界里哪有什么容易可言?”有调侃说,易老易胖与易穷,可是说真的如果有足够的自律与努力,想老想胖想要穷,估计也是很难。
往回回首,会遗憾过去的不珍惜;向前望去,会向往无限的美好憧憬。却唯独忘记珍惜当下,仍会一边告诫自己一边懒散,于是便会去想五年、十年之后的自己又会怎样看待当下的自己?!是否如同当下的状态,在遗憾着过去的自己呢?想来真是可怕呀!
在过去的七个月里,我始终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是怎样的一个状态,我时而就像与我分离,能够跳出来看着那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自己——书看了两天又放下,过了几天再次拿起后又放下;锻炼身体,跑了一周后再也没看到身影;早睡早起坚持了几天后又浑浑噩噩黑白颠倒……如此反反复复,我看着这样的自己甚是厌恶,我向人诉说着焦虑与不安,但可想而知最终的失败,因为向外求助不是对症的药,把矛头对向别人,不如转身来看看自己,唯有向内看清,才能得到最终地自我救赎。
焦虑,是什么?我看到炎亚纶说的一段话(我这里说个大概)——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对自我能力不足的着急,是对自己胸中墨水的缺乏导致的外在能力很差的急于改变而不得的空虚,而空虚这个黑洞是很可怕的。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向外看的人,做着梦;向内看的人,醒着。”唯有向内走,不断突破自我编织的梦幻假象,我们才能真正突破自己,成长自我。
我很承认我处于这样的焦虑空虚的状态,我觉得自己工作能力很差却以为自己已经努力了而不知怎样改进以;下班后的生活极度缺乏自控却也是玩也不能放开的尽兴地玩,懒散地从来都不出去走一走,去看看自己喜欢的烟雨秋色;想要重拾书写生活的习惯,却又总会在想写下一些文字时一再地拖延直至最后懒到放弃;想要拥有平和的心态,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于是傻傻地以为空虚无聊的刷着手机,内心毫无波澜的状态就是我想要的状态……
别人对我说“赶紧找个男朋友吧,就不会想那么多了”,我却始终不以为然,因为我从不认为找一个人来陪伴与成为一个拥有良好心态、使自己生活、精神状态趋向自己想要的自我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我只以为它们是一个因果关系——唯有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才会遇到另外更好的她/他(我不认为爱情是唯一,友情依旧很重要)。
写在24岁,是我一直想要写的,然而就像我上边所提到的拖延,我从进入8月下旬就打算写出一些,在24岁来临之前送给24岁的自己,结果还是被拖延到了最后,如果不是因为这个深夜(2019/9/10 凌晨零点至两点)转辗反侧,心中始终念着一件未完成的事情,也许《写在24岁》又被沉于拖延的我给抛弃……当我写到现在时,我的躁动不安已然平静,原来自己是那么渴望它的到来——《写在24岁》。
写到最后我发现自己所写下的这些东西好像和我之前想要写给自己的内容有些不同,我以为我会流水般地向自己述说这半年来的种种状态,数落着自己的失败,说着当下的不珍惜,想象着几年后又会怎样后悔着自己当初的不努力等,以此使自己产生羞愧懊恼之心。
现在是,我不知道这其中有没有过多体现出我的种种抱怨,有没有过多地去描写我自以为地种种糟糕,但我知道,我的内心很是平静,有对过去的批评,但绝不会沉陷其中懊悔白白浪费当下,更多地是对当下该做出怎样改变的思考。
原来无形之中我是有多么地想要改变,至少是回到半年前的状态——会看书,会思考。也许,这便是《写在24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