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世界上没人喜欢贫穷吧?是的,没人喜欢但反而有人会感谢它!因为它带给我们比富足世界里体会不到、领悟不到的东西。
什么算是贫穷?有人说,我穷死了,都买不起香奈儿!也有人说,我拮据得连自助餐都不敢想!呵,在搞笑吧?那你见过连香奈儿和自助餐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吗?他们连生活都无法维持,生活和精神字典里,除了白戚戚的“贫穷”二字便再无其他可言。
我在本应最无忧无虑的年代,却切切实实地上了一堂很长的“贫穷体验课”。
6岁之前,我也像其他孩童一样,带着新奇兴高采烈地探索这个世界。那段时间颇为肆意:在外玩得筋疲力尽回家,奶奶早已准备好丰富的饭食,白白的馒头、香喷喷的粥,还有应季的炒菜。爷爷会煮一锅茶叶蛋,有时也会做拿手的酱豆腐。奶奶会用带有童趣的布料做小裙子和小外套;爷爷会拿新发的小树干给做一个弹弓。
现在想想,那是多简单的幸福啊!
不过,后来我发现,一个人只要尝到一丁点幸福的甜头,便感觉再也吃不得苦了。
上学之后,我回到了自己家里,那时我已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在那个时候,属于我们家属于严重“超生”家庭,生活水平自然不比爷爷奶奶家,我做好了准备,但实际上,这种差距超乎了我的想象——只有三口人的土地,却要供给六口人的衣食住行,即使父亲做些给人送货的营生,也难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于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各方面能省则省:上学的时候,除了校服还是校服;因为没有合适的便服,我们姐妹很少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每餐除了一份素菜,便是咸菜丝。这种很直观的落差立马让我明白了课堂上学习的“穷”字最表面的意思,那就是“没有”或者“不够”。
过早地明白家庭的无奈,也让我更体会父母亲的不易,于是从不张口要看起来很奢侈的东西,反而通过自己努力去挣得一些:努力考取全校前三名,学校会奖励各种文具;积极参加体育竞赛,得了名次还可能获得一双球鞋;勤工俭学的机会更不能放过,挣得的钱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呢!
当然,贫穷会带给人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自卑。高中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印象是这样的:营养不良、驼背走着的低着头的女生,除了学习厉害点,便再无其他了。总之,太不像一个青少年!本应朝气蓬勃的年纪愣是活成了老年人的唯唯诺诺。不敢跟同学去聚餐,找各种理由推脱。唯一没有理由的一次是高考完之后大家的聚餐——记得我悄悄地问一个女同学每个人要出多少钱的时候,大概看到我因害怕出不起餐费的表情,她便安慰我“没有多少钱的”却又加一句“看你一副穷酸相”,当时那个窘迫啊,羞愤啊,我恨不得找到一个地洞钻进去再也不出来。虽然后来觉得她是无心之说,可那句话还是像根刺一样扎进了心里,试着去拔,还真疼!
毕竟,人越贫穷的时候越觉得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去维护的时候,尊严这东西便显得格外显眼。
大学时,我也终于开阔了眼界,认识了一帮同样家境窘困的同学,跟着他们一起找可以勤工俭学的资源:周末做家教、发传单,寒暑假还能去超市做个短期工。那时候甚至现在都觉得,对抗自卑的方法即是不断寻找新的可能,打开一处缺口,发掘自己更多的潜力。
已经工作多年的我,也渐渐明白,在人生道路上,苦和甜,并不是完全相对的,它们之间在不停地相互转换。重要的是,要承认存在“苦”的事实,有挖掘甜的勇气和干劲——这也是那些年的贫穷所教会我的。
瞧,在这忆苦思甜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也应感谢贫穷,因为它带给我的可是那些比任何物质都要珍贵的精神食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