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这部电影时,心里是预设一个架构的,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可以从多个角度解读,不同的人更是有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对于战争题材的电影,而我的思路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心理学也是很大的主题了,就本电影而言,是一个历史的再现,也有电影的加工,叙事的方式不同,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就这部不仅仅讲述战术如何打,流血牺牲这样的事,而是在两个小时多的时间里也描述了在民族厄运下各个阶层行业的人的一系列变化,是一个鲜活的、立体的人,这种观影过程情感是很丰富的而且复杂的!
伙伴们先从情绪谈起,有人对隔岸观火的人一开始无动于衷有愤怒,有人对陈树生捆炸药与日军同归于尽的血性感动,其实从这一个举动开始,苏州河对岸的人开始有了变化,一名普通的军人以血肉之躯抗击日军,而且就是你亲眼所见,人内心深处就会涌动一些东西出来,也可能是良知,这是人性普遍的存在,接着就有了人肉快递,再英豪的汉子一霎那在大的命运下的赢弱,就像酒吧的小哥一身的功夫,愿意以身试险,去送电话线,仅仅几秒钟就死在枪口之下,电影里这样的人物很多,尤其是升国旗那一段,一批人上去,一批人牺牲,哪一位不都是有血气的汉子和英雄?但是有的人连名字都不知道!那位小哥完全可以选择守在酒吧里安稳一生,但是他选择赴死现身,这一点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就是在和平年代,如果有这样的需要,我们自问,自己能否能像小哥一样?其实蛮难回答。
所以这是我们要谈的第二线,第一个主线是观影的感受,情绪的触发。这种情绪不一定是电影本身的,是电影激起了每个人内在的东西,比如有的人很嫌弃有的士兵懦弱,军人打仗保家卫国,绝不能做贪生怕死之人,是可耻的,但人有脆弱的一面,在当时的情况下,战争就是九死一生,据数据统计中国抗日战争中国军民伤亡达到2100万!说今天我们的生活是过去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一点都不为过。在这么残酷的战场有逃兵你可以说他贪生怕死但很真实,这是一种本能!当把这种情绪说出来也是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性,对他人主要是对自己有一种接纳和认可!我觉得姜武和张译演的特别好!老算盘的小聪明,老铁的对家的眷恋小人物也有舞台位置的大局感!
回到第二主线当情绪出来时就有一个思考,就八佰电影描写的是抗日战争国民党88师524团在上海四行仓库抵抗日军四天的真实事件,是一个国家受到侵犯抵抗的某一个片段,这是一段创伤事件,创伤最大的后果是带来伤害,国家的创伤就是民族的创伤,在心理学里有一个名词叫“集体创伤”,创伤带来的后果有两个一个是遗忘,另外一个是记忆的增强,频繁出现某一片段,心理学叫“闪回”,而且是碎片式的记忆,我把这部电影叫创伤电影,这个假设的依据是,第一电影前半部分全是黑白色,这是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拍《辛德勒的名单》拍摄风格,国家哀悼日屏幕都是黑白色,这是一种哀悼!后面也只是在河对岸才有灯红酒绿!回到战场也是黑白色,除了个别特写,比如国旗等,象征的层面后面再说。四行仓库的拍成本身就是创伤的再现,在电影里出现了倒叙的手法,也有多处碎片的记忆,比如突然有世卫组织的旗帜铺在桥上,看到最后才明白,有些场景发觉第一遍没有看全懂,可能就是电影要传达给的信息,就好像是你以为一开始就明白了,但是回头再看又有不同的感觉!一开始只是被情绪左右而已。
有人会把这部电影看成爱国情怀片,掀起对祖国的热爱,凝聚人心。这一定是有的,还有一点不仅仅是爱国情怀,是如何对待民族创伤,以前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文章《为了忘却的纪念》,表明了对创伤事件的态度,我个人觉得所有创伤都需要一个被看见而不是回避和否认,民族创伤更是如此,当我们看这部电影,除了生发悲情震撼鼓舞,也看到在这样民族被羞辱的时刻,每一个人做的选择。但凡能舍生忘死,有家国情怀的,是培养人一种担当感责任感,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还有就是对于在创伤面前对人性的慈悲之心!允许人的脆弱!
回到个人本身,也可以是一个应急事件的反应,一部电影里能看到人生的百态,一方面是河对岸手无寸铁的各界群众,一开始觉得打仗是官兵的事,他们觉得自己是安全的,你看开始的时候两岸是断裂的,一边的灯红酒绿,莺歌燕舞,街道上丧葬仪式,有卖报的报亭跑来跑去,刷杂耍的吆喝着他的生意。太太们悠闲地打着麻将、与楼上的邻居鸡零狗碎!这也许是因为他们觉得他们是在英租界,日本袭击不会侵扰他们,他们只和官兵打仗,直到有一晚,日本兵越过河流偷袭四行仓库。咫尺之隔他们感受到了危险,就出现了一些变化,一些人开始关注对岸的变化,看到战士的牺牲,目睹厮杀的激烈,国旗一次次被人肉扶起,就有人行动起来,有人冒死去做送电话钱等,另外一边四行仓库里也是一个世界,本来军人保家卫国服从命令,但是战争的残酷与复杂,有的人热血男儿,就是来杀敌的,目标明确,比如李晨扮演的和其他大部分官兵都是有军人风范,英雄儿男的正面形象,有的人并没有准备好,甚至有的人是被迫的,比如老铁,他几次想逃跑,有一个逃跑还淹死在苏州河里。老算盘还有些小心机,最后还逃了出来,如果单把这样的事情作为一个应急状态的反应,每个人在这个过程里的展示都是真实的,比如端午和小东北的成长,一夜之间长大,所以创伤也许会带给人伤害,一样也让人成长。
导演在塑造小人物的成长中我觉得做的比较细腻,而且节奏一到成长这一块都会慢下来,虽然现实中没人愿意等你长大,这正是电影才能表达出的东西,端午其实很怕死的,但李晨是他的孪生客体,也是他的认同对象,给了他很好的陪伴,尤其两人对话张飞和赵子龙的推崇对象,李晨说赵子龙是保家卫国,张飞是兄弟情谊,一下说出了两人的不同之处,难怪端午重情重义了!而小东北呢,一直在仓库里保护的很好,导演还给他安排了一匹马!就像这匹马一样,一开始他受到了惊吓,还没有被驯化,但如果有懂他的人,安抚它,也也很温顺,最后他的好友一个个死后,他的眼前出现好友幻化成赵子龙骑着白马出征的场景,象征着他找到了自己的责任!完成了自己的认同,也长大了!所以他在谢晋元要去和日本指挥官谈判,主动提出让他也骑白马!这是一次力量的体现!在这样一系列的镜头里会发现镜头都是慢的!感受到导演的良苦用心!
影片中几位影响深刻的人物形象都演得非常好,如羊拐、老葫芦、戏班子的班主,侯勇扮演的大学教授等,人物刻画都很精准!最重要的是我喜欢的一点他对人性的传达比较真实,因为篇幅有限,我会在下篇讲一个真实逃兵的故事。而且在有人抱着炸药跳下去的时候,喊的是自己的名字或者直接喊“娘,对不起啦”“娘,我来了”。这才是视死如归,归到哪里,回到母体!我记得听奶奶说过,她年纪比较大,给很多人送过临终关怀,说有的老人临死会念叨“娘”,在面对死亡的时刻,你说是痛苦还是享受呢?如果死亡是痛苦就会恐惧,如果死亡是能又和妈妈在一起,重回母亲身边,那说不定是涅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