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父母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孩子因为某件事情哭了起来,父母不明所以,于是语气稍显生硬地对孩子说,
“你说呀!哭什么哭!”
“说话呀,哭有什么用!”
“说就可以啦,不需要哭呀!好好讲!”
“用说的,不是用哭的,哭解决不了问题!”
看起来父母希望解决问题,并从孩子口中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然而效果却十分不理想。
他们会哭得更厉害,甚至发展到手舞足蹈,甚至开始摔东西,情绪更为激烈。
为什么没有出现父母预期的结果,我们在那个时刻并没有责骂孩子。父母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不知道孩子出现情绪化的原因,于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让孩子自己说。然而,有一点没有考虑到,就是此时应该先顾及孩子的情绪。父母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无法感知孩子的情绪,没有对孩子表示出体谅的心声,就是没有同理心。
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接纳,内心更会惶恐、不安,只有通过更加激烈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情感。即使孩子听到父母的话语,他们本身想好好说,但由于情绪的混乱,无法在瞬间得到控制,“停不下来!”。
情绪不好,更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解决的方法,父母可以做出缓和的空间,给出合理的范围“好了,你现在很难过,很伤心,那你哭好了,我们再说吧!爸爸妈妈在这里陪着你!”
当孩子的情绪得到父母的接受,心情才会慢慢平复,双方才可以更好的交流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