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聊三国的袁绍,聊一聊官渡之战,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我们印象中的官渡之战是袁绍剿灭公孙瓒和张燕后不可一世的率领大军进攻曹操,彼时绍强操弱。曹操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采纳了从袁绍处叛逃的谋士许攸的建议奇袭了乌巢,烧毁了袁绍的粮食。然后袁绍听信郭图的谗言,派遣张合、高览等不救乌巢反攻曹操大营,最后被迫投降。于是绍军大溃,和长子袁谭带着800骑逃回邺城,自此就曹强袁弱,曹操轻轻松松的平定了北方。
围绕官渡之战失败的原因,不外乎就是曹操如何的英明神武,袁绍如何的嫉贤妒能、听信谗言。最著名的莫过于那句:“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极其严重的批评是袁绍不纳忠言、刚愎自用,比如没有听沮授、田丰的建议,不发动决战,而是一边自己发展内政,一边骚扰曹操打游击战,用田丰的话就是“不及二年,可坐克也”。
官渡之战是否改变了袁强曹弱的局势?
昨天我们说了,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是要客观的分析其真实的历史刚性制约,这样至少不会让我们凭空的意淫其能力与性格。所以,今天我们还是客观一点来分析分析。官渡之战是否改变了袁强曹弱的局势,为曹操一统北方奠定了基础。
这个问题其实隐藏一个陷阱,就是我们先入为主的认为官渡之战时双方就是袁强曹弱。所以,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官渡之前双方的实力究竟是不相伯仲还是一强一弱。如果双方实力并没有田丰(或者说陈寿记载的那样)所说的那么悬殊,那么田丰提出的“可坐克也”无疑是痴人说梦。用形容刘表的话来说就是,“丰,座谈客耳。“
接下来,我们要回答官渡战败后,是否就进入了曹强袁弱的局面。如果没有,我们就不能籍此放大袁绍此次失败的作用,把对官渡之战袁绍的失误当作袁绍一生的缺陷。就好像我们一次数学考试马虎没考好就被戴上了一个为人轻浮不仔细的帽子,任谁也是不爽的!
袁绍实力不一定比曹操强多少
1、袁绍并非“雄踞”冀、青、幽、并四州
首先,袁绍并不能完全控制这四个州。根据《晋书地理志》记载灵帝末年,并州的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还在匈奴之手,而且还受到了黑山张燕的侵袭;青州则被曹操的臧霸夺取了齐、北海、东安三郡,且当地有大量的黄巾军残部。《三国志》夏侯渊传记载了他们击败袁谭后在青州的济南、乐安两处和黄巾军交战。不可能黄巾军见到曹操就暴动和袁绍就能够长久和睦相处;幽州自辽东起都归公孙度统辖,所以才有后来郭嘉算准袁尚、袁熙投奔公孙度会内讧的事,这也说明袁绍对幽州不能完全控制。综上,袁绍真正能够完全控制的仅仅冀州一处。
其次,四州的人口资源分部不均,到了晋太康时期,青、幽、并合计不过18万户,就算一户5个人也不过几十万人口。只有冀州是真正的人口大州,根据《三国志·崔琰传》记载,曹操得了冀州之后得意洋洋的说昨天查看了户籍,这里有三十万户口,真是一个大州啊。也就是说,袁绍总计人口不会超过200万。
第三,四州民生并不安康。刚才我们说冀州是袁绍控制最好的州了,但是这里因为袁绍和公孙瓒连番大战倒了大霉。这里需要普及的常识就是公孙瓒盘踞的易京属于冀州的河间国。各种史料记载当时冀州有旱灾、蝗灾从而导致粮食价格高,老百姓只能人肉相食。根据后汉书的记载,袁绍和青州刺史田楷连战两年,粮食并尽,野无青草。所以袁绍的情况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乐观,也是内忧外患,不可能像田丰说的那样坐克曹贼。
2、曹操并非那么弱
首先,屯田制让曹操很强大。易中天先生夸曹操的一个例子就是曹操实行了屯田制,简单说就是让士兵来种田。不但开垦了耕地还锻炼了士兵,战时、闲时皆可用。屯田的效果按照《三国志》的说法是:“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其次,官渡时期双方兵力悬殊并不大。让人引起误会的是《三国志》记载“时公兵不满万,荀彧信中也说“公以十分居一之众”。所以,大家一直觉得曹操的兵力只有1万人。如果我们姑且相信荀彧的信是真的,那我们把荀彧的原文一看就知道有问题。荀彧说曹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这里的“半年”就有问题。双方8月对峙官渡,而9月荀彧写信哪里来的半年?所以,这里的十分之一大概是曹操救白马斩颜良的时候而非官渡决战。陈寿偷换时间,强调曹操以少胜多的把戏早就被裴松之看透了。
裴松之在注中就提出曹操起兵的时候就有五千人,破黄巾收纳投降者30万人。怎么可能只有万余人,这简直就是缪谈。而且史书记载八月的时候袁绍连营东西数十里,曹操也“分营与相当”,如果曹操人少,如何能够分兵据敌呢?而且《三国志·贾诩传》还记载太祖“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余里营,破之。绍军大溃。”这也说明,官渡之战曹操还存着大把大把的兵力,只是在许攸反水前战局不利被袁绍压制而已。
具体双方对峙的兵力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阅史料,总之实际对战的兵力大概是袁绍6万人曹操4万人,虽然也是以少胜多,但曹操的劣势并没有那么夸张。所以,我们的第一个结论出来了,官渡之战前双方的势力并不悬殊,并非就是袁绍绝对强,曹操绝对弱的情况。
3、官渡之战的袁绍的损失并没有那么大
官渡之战如果损失大,那么自然袁绍势力元气大伤,从此以后曹强袁弱。但是,官渡之战并非如此,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论证袁绍实力并未遭到毁灭性打击。
其一,刚才贾诩传就记载了,袁绍的军队是崩溃的。我想,玩儿过全面战争的人应该知道,一旦战争崩溃士卒会四散奔逃。而胜利一方却不能破坏编制肆意追击!所以,要想大面积歼灭崩溃的士卒是很难的。也就是说,大面积斩杀敌军只能发生在正面冲突中,或者像长平之战一样坑杀所有投降的人。
其二,三国志国渊传记载:“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也就是说杀一个就会在战报中说杀了10个人。而且历朝历代虚报胜绩的比比皆是,完全不能相信曹操上表汉献帝奏称的“斩首七万”。
其三、《三国志武帝纪》和后汉书袁绍传都记载了袁绍回到冀州后收纳溃退的败兵,还用这些败兵击溃了当时叛变的很多郡县。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冀州很多郡县举兵反叛投降曹操,袁绍收纳败兵就迅速平定了。如果收纳的败兵少的话,怎么能够轻松的平定啊!要知道什么叫做“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
最后,几天之内杀7、8万人是不可能的!原子弹也才一天炸死8万人啊!!!!!!曹操军队全体拿着刀追着砍三天,也杀不了这么多人。何况,我们不要忘记古代人算军队把什么后勤、伙夫都算在其中,这些人其实要占据军队至少3分之1的人数。
可见,官渡之战并没有对袁绍的实力带来根本性毁灭性的打击!
4、袁绍倒霉得喝凉水都塞牙还打败了曹操
袁绍平定叛乱后又接着倒霉,史记载河北发生了蝗灾和蝗灾,而且非常严重。“芋一亩二万钱“可以看出当时是很惨的状况。袁绍在建安七年五月终于死了,曹操自此才开始主动进攻河北。
结果,第一次进攻河北被袁尚和袁谭击败了,直到两人兄弟相残才发动了第二次进攻。但是,最终曹操平定河北的时间总共用了5年。
结论
综上,官渡之战的胜果根本就没有那么夸张,根本就没有把局势转化为曹强袁弱的地步。袁绍的失败和曹操的成功都不能因为官渡之战而放大。真正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袁绍的死亡和其儿子兄弟残杀让曹操有了可趁之机可能更为妥当。
至于袁绍为什么要废长立幼,三国志说袁绍觉得袁尚帅,所以更喜欢他,因此立袁尚为主这个说法,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参考荆州刘表废长立幼的原因,其实我们可以看见一些端倪。刘表的小儿子刘琮是荆州豪强蔡帽的侄子,而本地豪强的作用有多大可以看看晋朝的门阀政治。从刘表死后荆州官员挟持刘琮一起投降曹操来看,刘表对当地士族的弹压能力也不强。
简单分析下,辅保长子袁谭的是辛评、郭图等人,这些都是颖川人!不是冀州本土的豪强!辅助袁尚的审配等人,这些是河北本地人!袁绍羽翼丰满后就想扶植颍川人打压本地人,因此田丰、沮授等人下狱。但是官渡失败后,他不得不重新依赖冀州本地的豪强,才能立足!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他能迅速的平定各处的叛乱,而且审配等人拼死守城。所以,袁绍立袁尚也是不得已,是因为冀州豪强要帮袁尚!并非因为他美!虽然颜值就是生产力,但是,也不能因为长得帅就当老大啊!如果是这样,浪子燕青才应该是梁山头把交椅!
所以,任何人都逃不出一个刚性的历史条件,并非每个人都那么愚蠢不堪!让袁绍静静的做个美男子吧,没事别凭借一两句主观的话,就对人评头论足。
为什么今天要长篇大论的说袁绍呢?借古讽今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