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宫词》的热播,让宋真宗赵恒又火了一把,宋真宗作为宋朝的第三位皇帝,有一件事也非常值得被人诟病,那就是泰山封禅,甚至在他之后,在没有皇帝去泰山封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泰山封禅
根据传说,泰山封禅的有神农、炎帝、黄帝等上古帝王,这些传说说明了封禅的起源,但是他们所选择之地全部是泰山,这让泰山也成为皇帝们选择封禅的地方。
孔子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在古代人眼中是神圣的,并且它作为五岳之首,被认为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生命之源,这让泰山被冠以世间万物的孕育之地,再加上上古帝王的传说,泰山便成为了皇帝封禅之地。
根据《史记·封禅书》张守节《 正义 》解释:“ 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从而说明,泰山封禅要皇帝向天地汇报自己的功绩,其实无非就是向天地说明自己的正统,向臣民宣誓自己是天下的主人。
《史记·封禅书》:“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
这句话其实也说明了泰山封禅是有条件的,大致被人们分为:
一、国家统一,以证明自己的正统;
二、政绩显著,国泰民安、百姓富足,这是自己向天地汇报的功绩;
三、祥瑞降临,在古代,只有太平盛世,才会有天降祥瑞。
封禅的帝王,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尤其是前两个条件,难度相对也比较大,而第三个条件在满足前两条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混手摸鱼,但是封禅毕竟也要得到百姓的认可。
宋真宗封禅
历史上,封禅的皇帝分别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这六位人中,前三位毫无争议,皆符合条件;至于唐高宗和唐玄宗,虽有争议,但是也都说得过去。
唐高宗勤于政事,开创了“永徽之治”颇有贞观之遗风,军事上先后灭掉西突厥、高丽、百济,让唐朝的疆域达到历史最大,只不过因为身体不好,让大权旁落至武则天的手中。
唐玄宗李隆基,想必在安史之乱前,人们对他的评价毫无疑问,皆都是好评,毕竟他开创的“开元盛世”将大唐推向了历史的顶峰,有多少人至今还想着“梦回大唐”,只不过安史之乱,将其名声拉了下来,否则他的封禅没有任何争议。
再说宋真宗,宋真宗的封禅根本不能与前五位相比,宋朝虽是统一的王朝,但并不是大一统王朝,其次宋朝经济虽好,但是宋朝并不是国泰民安,相反战事连连,经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岁币还要年年上缴,既然战事连连,就不用说什么太平盛世了。
宋真宗封禅的意义
宋真宗封禅完全是“自导自演”的把戏,先是托梦,其次是在宫中发现仙书一本,上面写着:“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然后再安排文武百官和百姓请愿,得以让自己顺理成章地去封禅,其实他想要通过封禅达到自己的目的,那就是稳固自己的地位
封禅之前,辽宋刚刚签订了“澶渊之盟”,北宋再一次被辽国按在地上摩擦了一顿,要不是寇准的坚持,宋真宗绝不会御驾亲征,辽国可能也不会与宋朝和谈,最终双方签订了条约,这也是宋朝开始交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可是宋真宗却将“澶渊之盟”看作为一件自豪的功业,但是其中寇准风头远超自己,让自己心中不安。
宋真宗通过封禅,盖过寇准的风头,还可以向天下宣扬自己的“功绩”,进而稳固自己的皇位。
但是,宋真宗封禅本就是劳民伤财,大战不久之后,就选择兴师动众,其实并不利于国家,很多百姓对此怨声载道,宋真宗的强行封禅,更加加重了百姓们心中的不满。
总的来讲,宋真宗将泰山封禅的意义降低,其后的皇帝自然不愿意去泰山封禅,就连李世民这样的皇帝想要去封禅,被魏征教育一顿之后,再也不提,而宋真宗没有拿得出手的功绩就去封禅,无疑是对封禅的一种价值贬低,再有就是蒙古人统治的元朝和满族人统治的清朝,对于封禅并不感兴趣,使得封禅的出现大大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