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要给学生上课,经常要参加一些研讨活动,有些时候要做一个报告;有些时候需要我当中发个言;有些时候我要评课论课。那么要传播一个知识、信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我们的大脑更加容易接受呢?
今天我就根据我们的大脑的特点来谈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通过自己的思考,快速的整理出当中讲话方式,能够更加快速的将这些信息传播给对方,让对方更加容易接受。
第一、简单化
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一个特点,非常懒,这种懒是指思维懒。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非常不愿意思考,比如说,我们宁愿看一些短句,也不愿意看长句;我们宁愿看图片也不愿意看文字;宁愿看视频也不愿意看书籍。比如说,一些诗词歌赋都是一些较为简单的语句。而这些较为短的、简单的文字,我们的大脑更容易记住,更容易接受。再比如说,在生活中,哪些大字报、标语、横幅,都是对仗工整,简单易记住的文字。
在当中讲话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个特点,用最简单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含义。
比如说,上次我们单位领导在要求我们开家长会时,能够做到几个要求,总结出两个二:二不,二要,然后分别将这两个二进行解释,我们的思维就非常的清晰,更加能容易将她说的话语记录下来。
再比如说,上次我们学科教研活动时,我就总结除了六个字:思考、创意、应用,分别针对这六个字进行详细的阐述,说出具体哪里促进学生的思考,那个环节发挥学生的创意,那个环节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在生活中。最后,将这六个字,再次描述一遍。
因此,当我们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我们可以提前思考一下,我们能够将这些观点提出一些关键词,这样我们想要表达的信息会传播的更远,观众更加容易接受。
第二、具体化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提到过,我们的大脑非常喜欢具体的事物,一旦我们说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的细节、故事、数学,我们的大脑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马上发挥自己的想象。这个想象就会引起听众的大脑和我们的大脑,发生共鸣,有科学家做过这方面的实验,当演讲者说出具体某一个事物时,经过核磁共振扫描发现,倾听者会与演讲者的的大脑在相同的某一块区域非常活跃。
比如说,当我再评课的时候,我想要表达这个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去思考,我可以这么说:老师们都应该看到,中间有一个环节,那个穿着绿色衣服的男孩子,遇到一个关于***的问题的,应老师没有立刻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去思考,最后这个学生,经过不断的尝试,不断的体验,最后自己做出来,体验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同时,我们在传播信息时,更加要关注听众的需求,特别是我们所要表达的事物,也是听众经常关注过的事情,更加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这样更加能够容易传播我们想要表达的信息。
比如说,在一次班主任会议上时,我想要表达,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我就将每天跑步转变成能够看得到的数字金钱。我是这么说的,上次有一个大学同学问我:“小戴,听说你在杭州待遇薪酬应该挺高的吧?”,我说:“恩,是挺高的”,我现在的月薪是33200,对方说:“啊,你这么高的工资啊!”我说:“是的,我和你算算哈,若是我每天不锻炼身体,假如我生病了,进医院治疗,有些疾病每天几乎要花掉1000元,一个月大概是3万多,我现在每天跑步,身体健康,不需要花那么多的钱,再加上每个月3200多元,不就是33200元了吗?”我的同事听我说了这些话语,哈哈大笑,因为我知道大部分同事,每天那么辛苦,都是为了想要得到更高的工资,这个是能够引起大家共鸣的。更加能够传播我想要表达的信息。
第三、类比迁移性
我们的大脑为了节约资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总是用已知来理解未知。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来传播信息。比如说,大家经常听到的木桶原理,也是我们所理解的短板原理,而木桶是我们在生活中,能够经常见到的事物,大家在这个已经知道的前提下,再来理解短板原理会更加的明确。
因此,当我们想要表达一个较为抽象,或者是对方很难理解的事物时,我们千万不要马上直接告诉对方,得先为对方想想,这个知识,这个信息,能否进行类比迁移,让对方更好的进行理解我们想要表达的信息。
再比如说,《逻辑思维》罗胖在跨年演讲中就提到了两个概念:母爱算法、父爱算法,也是类比于我们生活中的父亲和母亲教育我们的的方式,所谓的母爱算法就是像母亲一样,孩子想要什么,妈妈就给孩子什么;而父爱算法就是像父亲一样,我们不能总是由着孩子来,我们的将自己最好的东西告诉我们的孩子,让孩子终身受用,然后罗胖就提到他的得到APP,就是这样的父亲。通过这种父亲、母亲类比方式,能够更加理解他们想要表达的内容。
总之,在当中讲话时,不是想到什么就去说什么,而是在说话之前,我们能够根据前面的三个特点:简单化、具体化、类比迁移性,整理出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这样我们的听众会更加容易接受我们想要表达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