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几天发生了一些事情搞的我最近睡比较晚,刚好又是周末刚好今天也把安藤忠雄的几本书看完了,顺手把他的作品整理了一下,趁热乎就把比较有感触的记录一下, 比较健忘免得过段时间想不起来。当然我还是个小学生有错误还请原谅啦。
安藤忠雄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建筑家,最早知道他是因为清水混凝土诗人的称号,还有光之教堂对光影极富冲击的表现方式。看完他的自传后,对他的认识也从高处走了下来,更多的看到了他身为城市居民对建筑的思考,还有作为普通人的彷徨和希望,也有清水混凝土背后的许多无奈。说实话我个人认为清水混凝土诗人其实有点过度演绎了,也许最初仅仅是受限于经费而不得已采用,并不是对混凝土的表现力从一开始就有期望,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点想法。
“我的人生经历中找不到可以称为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的面对严酷现实,决不放弃,坚强活下去的韧性。”
住宅建筑
安藤忠雄设计的第一个建筑是1973年的住宅“富岛邸”,后来这栋地上五楼地下二楼规模的建筑几经转手成为了安藤忠雄工作室。建筑内从一楼到五楼是挑高的开放空间,以挑高的空间作为互动的公共区域,这种设计在后续的商业建筑中也有所体现。
住吉长屋是安藤忠雄最具代表性的住宅建筑之一,长屋是日本的传统住宅形式,这个建筑位于大阪住吉区老街连续三间长屋的中间,规模很小。我在谷歌街景上观察了一下这栋建筑,在老街中突兀的就像是吉格尔一样,很佩服建成后的住家生活在此的勇气,我有时在想是不是住家承载了一定的安藤忠雄意志,或者当初是经费确实不足的不得已。清水混凝土没有隔热材料没有窗户楼梯没有扶手,正像是住吉长屋在1979年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奖的时候所说“这间房子绝对无法从一般的角度来诠释”,甚至被批评是建筑家的自我偏执。但是安藤说“这个家绝对不是漠视住户生活的产物,相反这是以我自己的方式,对生活与住家的意义作彻底思考和深入探索后得到的结论。”我自己认为这个结论就是住家和自然的对话。这也是安藤忠雄一生设计的原点。
住吉长屋结构上是三段式的二层长方形混凝土盒子,前后是生活起居空间,中间是由楼梯和走廊连接前后的开放空间。所谓的住家对自然的对话精髓就在中间的开放空间。观察安藤所有的作品会发现很大的一个共性就是开放空间和自然的对话。住吉长屋的开放是任由住家接受四季和风雨并由此作为日常生活的色彩。其实我对此并不认同,住宅不应该是隔绝外部的避风港吗,也许也和文化和建造时期有关系,这个我也不知道就不乱扣帽子了。
“问题是在这里生活,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是关系到人们对居住真谛的理解的问题。对此,我的答案是,让生活融合在自然中,才是住宅的本质。”
小筱邸我认为是安藤学习柯布西耶对光的理解,初次实验建筑光影表现的作品,当然这次试验是非常成功的。小筱邸是内外都是清水混凝土的清心寡欲式的空间,排除了一切的装饰后产生了“光”的空间。证明了独立的光影是极富冲击力和视觉张力的,同时也应为委托人的土豪不差钱更大胆的尝试了建筑和自然的对话,之前的住宅受限于规模极小投资很少而只能在空间表现上和自然互动,小筱邸则是在位置方向结构各方面都对自然有所回应。题外话,安藤的性冷淡风格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去适应和接受的,欣赏作品的思想容易但真要每天住在混凝土修道院里面怕不是个容易的事情,住吉长屋的委托方一直在生活,而小筱邸现在却以接待所的身份重生。4X4住宅就不说了,感觉就是纯粹炫技。
六甲集合住宅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品,是在六甲山麓陡坡上一共三个住宅群。设计的目标是打造居住面积或隔间都完全不同的多元建筑平面,还有在小区内引进有如巷弄般亲密的人性化公共空间,再全力将山坡的特性运用在建筑结构上。我认为这个目标在一期工程中还是挺稚嫩的,可能因为这是安藤第一个集合住宅项目又如此复杂有关,二期和三期工程是完成了目标但是也相应的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六甲集合住宅基本上就是通过阶梯式交叠的阳台和各处凸出的部分作为主要阶梯通道的住宅群。第二期和三期工程侧重了公共空间,将建地中视野最好阳光最充足的最好地带,设计为开放阳台和半露天广场。其实从商业上来说,六甲集合住宅应该算是失败的,因为规划的公共空间所占比例太高导致一期只有20户二期只有50户,因此售价非常贵,导致半数居住者都是外国人。还有公共空间的管理问题,再加上阶梯式交叠的阳台和落地窗,导致楼下住户的生活很容易暴露在楼上住户的视野中,因此人们很难对此形式不抱有偏见,而安藤将其归咎于住户不愿意理解聚居的好处。
风格上来说安藤还是对柯布西耶集合住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把它们总结下来也就是“都市中的都市”结合“都市和自然的互动”。而现代人普遍对他人缺乏关心,因此六甲集合住宅探讨了将独居家庭聚集,借此获得放心感和安全感等精神上的价值,这种对都市的精神关怀应该是最值得去关注的。题外话,江苏昆山的迷之金字塔楼盘应该就是对六甲集合住宅还有加拿大的67号栖息地有一定的借鉴,然鹅平地起个金字塔强行把楼下屋顶当露台,怎么看上去像个坟头,当然底盘稳抗震逃生可以跑酷就是了。
“在一个集合住宅中,包含了足以孕育一条街市和生活共同体所必备的生活要素。在哪里,不仅具备以量的供给为目的的经济优点,还明确显示出唯有群居才能享受的丰富感。”
商业建筑
安藤的第一个商业建筑作品是神户的“玫瑰花园”,当时建地受到建设热潮的冲击,古老的街景逐渐被毫无品味的大楼与公寓所破坏。吐槽一下这和今天中国很多城市很像,不同的就是并没有古老的街景只有新旧都毫无品味的大楼和公寓。当时业主委托安藤的意愿就是保存街廊,因此维护景观而不让建筑物外观在街景中突兀就很重要,因此“玫瑰花园”并没有用安藤擅长的混凝土而是采用了红砖墙。这种维护景观的思想也在后续一系列公共建筑中有很重要的体现。
在后续的冲绳“Festival”、大阪的“GALLERIA[akka]”,安藤更着重探讨商业建筑的公共空间和建筑与自然的主题。“Festival”是有着高耸天井的广场,营造出冲绳蓝天下人们聚集乘凉的主题,而“GALLERIA[akka]”则是由楼梯形成的悬挑空间构成,以此来形成人们的互动。题外话,感觉安藤是格外喜欢这种由楼梯围成的公共空间,这不就是筒子楼嘛。
京都的“TIME'S”是一个比较突破的作品,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建地位于贯穿京都的运河边上,这正是绝大多数城市所缺乏的水韵。安藤将靠河一侧外观设计成开放空间并将护堤打掉建成露台,看上去很普通但其实是非常大胆的方案。不设护堤的露台距水面只有20厘米,一旦淹水将对商户造成损失,而不设置护栏也对安全产生了一定的隐患。安藤给出的理由是依据数据结合技术性的水文模拟来逼近于最接近水平面的安全高度,同时建地段河道水深只有几十厘米,去掉护栏即使小孩掉进去也很难溺水。这个作品也将安藤对建筑的思考从封闭空间内将光线和自然抽象化导入建筑内,转变为将建筑投入到自然之中。思想上也将为城市带来充满生命力的丰富变化,以此来批判现代都市的理性主义逻辑构建的建筑。总结下来就是对那些以“后现代”为幌子,将建筑盖的奇形怪状丝毫不考虑周围环境的建筑的抗议。题外话,现在建筑信息技术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性能化分析为建筑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支撑。
“建筑必须是那个地点与哪个时代的独特产物。问题不在建筑的规模大小,而是对于现代都市的看法,以及如何提出质疑,重要的是建筑背后那股强烈的意志。”
安藤的商业建筑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表參道之丘”,它的前身是存在了四分之三个世纪的青山公寓和旁边榉木行道树林立的街道,建地成条装沿着山势向上绵延300多米长。青山公寓由近百名土地所有权者,每一个决定都要征求100人的同意而且此地地价暴涨因此推进非常困难。而青山公寓本身是关东大地震后的振兴工程,也是日本第一批钢筋混凝土住宅,在日本建筑界因它的近代史而对它有很高的评价,并且大众对这栋建筑也有着深刻的感情。最后的构想是很有创造力的,这个作品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而且是很特别的来自建筑对人文尊重的感动。“表参道之丘”由地上三层地下三层共六层组成,地下部分由阶梯上升的斜坡作为中轴两侧是商铺,地上三层不超过榉木行道树高度,以玻璃幕墙和顶层的混凝土住宅组成。地下部分中轴坡度和地上道路坡度一样,并以相同的石地板铺成做成和表参道一样的人行道,仿佛是将道路引入了建筑,并且让营业效果较差的地下楼层获得了一楼店面的风貌。而整个建筑东南端将一栋青山公寓完全复原一次来纪念历史。“表参道之丘”这种应对社会变化的包容力,还有连接过去与现代的特质,在消费文化侵蚀的现代建筑中显得非常珍贵。
“但是都市的丰裕,源自当地丰富的人文历史,以及凝刻了岁月痕迹的空间。人们生活和相聚的场所,是不能当成商品拿来消费的。”
剩下的有空再摸鱼整理下,最后放两张我等外卖时候捉急的手绘为剩下的挖个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