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接到墨墨爸爸电话,问墨墨晚上去奶奶家住不回家可好?我心下大乐,当然非常好!娃不在家,我和她爸两个人可以没有顾虑加完班再回家;我可以回家写我喜欢的文章,那是一周之内身心最畅快放松的时候;如果来得及可以和她爸得空去看个电影约个饭;晚上还可以尽情熬个小夜因为周六早上娃不在家可以睡到自然醒……不用陪娃,舒展做自己,想想都美。
心里这么美着,但是想到周六中午才可以见到女儿,还是有些不舍。下午阳光体育和放学的欢快音乐在校园里响起的时候,径自朝她教室走去,赶在她去合唱团排练之前和她告个别。我站在她教室外面,看着她有条不紊收拾好课本,缓缓步子走出来,装满了书本的书包因为过重压着她小小的背有点微弯。我告知她晚上去奶奶家住,她上了一天课疲惫无神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明亮的光,小家伙最喜欢周五晚上到奶奶家,和爷爷奶奶过一个开心无压力的周末。跟我说了再见便惯性般地往合唱团音乐教室的方向走,我追上楼梯两步喊住她,说你晚上不回家住你不抱抱妈妈吗?她走下两级台阶,伸手抱我,说我不舍得妈妈,回头继续缓缓往楼上走。这时我才注意到她一直穿着早上急匆匆出门的单衣,背影消失在楼梯拐角处之前因为感冒跟我说了鼻音很重的一句话:“妈我好冷。”
从楼梯口往回走,心下一阵黯然。回想起来,自从女儿上小学后,每天问她最多的话就是:作业写完了吗?课外书读了没有?数学口算有没有在规定时间内算完?怎么做事又这么磨蹭?我时常因为她作业没有及时完成训斥她,因为她听写没有拿满分责备她,因为她考试没有达到我的理想期待数落她。对她说话没有三分钟耐心,动辄皱紧眉头抱怨她……从什么开始,那个八年前说好要无条件爱她的妈妈变得这么面目狰狞?
她刚生下来的时候,看着身长50厘米,小小瘦瘦的她,看着健健康康完好的她,我暗暗心想我的宝宝快快乐乐健健康康长大就好了,妈妈给你的爱一定是完完全全无条件的。我还记得看的第一本育儿书的名字是池莉的《怎么爱你都不够》,心想宝宝慢慢成长我也一定是这样心态平衡的好妈妈。后来宝贝一天天长大,每天下班回来看着她踉踉跄跄飞向我,我们读好看好玩的绘本,一起听让人捧腹大笑的凯叔讲故事,一起做色彩明艳的手工,周末一起到公园采风,笑嘻嘻无所事事躺在风中的草地上看蜻蜓悠闲自在地飞过……自从她幼儿园毕业开始接触到作业之后,自从周末被兴趣班填满之后,已经很久很久,我们没有这样恬静的心境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女儿的爱,无情添加上了这么多附加条件?从什么时候开始,但凡她的行为让我稍不满意,我就开始喋喋不休斥责埋怨?那些已经从言语上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让我不断焦虑自责,周而复始。
在这个天气微凉的上午,再一次重读李雪老师研究亲子关系的丛书:《当我遇见一个人》。我想再次细嚼这样的句子:“我们一路都活在恐惧中:幼儿园时恐惧‘不听话就惨了’,上学时恐惧‘成绩不好就一辈子没希望了’,工作后恐惧‘表现不佳前途就没有了’……我们随着物化的车轮打转,一刻不敢停,不敢想象‘如果我不具备任何功能价值,会发生什么’。我们是具有功能价值的‘物’,还是真正存在的人,取决于我们是否被另一个人饱含深情地看见过……看见,是真正的爱。”
还好女儿昨晚没有回家住,容我有半天反省的时间。让我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思考:在剧场效应遍布的今天,当人人都站起来看戏,我如何淡然地让我的孩子坐下来过自己的人生,如何重新拥有无条件爱孩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