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一首歌,懵懂成词,任性作曲,谱写的是一段五味杂陈,青涩后甘甜,经历才成熟。不管如何,这首青春之歌,伴着每个人成长,从故乡到了远方,把自己融入时光。
青春是朝气蓬勃的年纪,由束发至而立。初三毕业那天晚上,我跑到夜市书摊上,买了本《射雕英雄传》,故事的开始:钱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无穷无休的从临安牛家村边绕过,东流入海。整个夏天,我都在外婆家那个土屋里,津津有味的读着,直到故事的结局: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背着汪国真的诗句,临摹了几首自以为是的句子;泗阳中学的塑胶跑道才做好,体育馆就迫不及待的开放了。第一次接触电脑,搜索百度,申请电子邮箱。那一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进入千禧年,一切欣欣向荣,如雨后春笋般冒出。高中的三年,江苏高考首次实行“3+2”模式,第一批小白鼠的我们,迎来了葛军大爷的数学高考题,总分150分,全省平均分68分,尽管校园广播在播着《阳光总在风雨后》,但仍挡不住第一个冲出去女生的哭声。家里人说饺子是“弯弯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转危为安,于是高考那几天,天天饺子。不能忘记的,还有那一年的非典疫情,教室里熏不完的醋味,让复习疲惫的我们,无法瞌睡。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大学是青春的必经之路。到南京上大学,犹如放飞的小鸟,问题是窝安的位置,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辅导员朱老师时常教育我们,不要乱跑,丢了找不着。作为江宁大学城的第一批学生,我们挤101进城,踏南金线回家,尝尽了交通不便的苦。那平常的日子里,就在校园里好好学习,内外妇儿背背,复习笔记抄抄,QQ对对碰点点,日子过的还算充实。学生会、各种社团、班会,从珍珠泉到湖南路,从东山到夫子庙,各种集体活动,同班8男16女,24条好汉一簇一簇的,基本上是4人一簇,宿舍是我家,换谁都不怕。清晨起床,抢晒被子的阳台栏杆;临近考试,抢阶梯教室的空调座位;上午下课,抢食堂为数不多的餐桌。怪不得宿舍管理员老李,总是说,这届学生速度最快,说实话,最怕他的卫生黑板报上,出现我们625宿舍的名字。解剖楼的楼道里的安全出口的绿灯为什么总是坏?经过天元湖边为什么总是感觉湖面有动静?大学生活动中心早上五点多那弹棉花的声音到底从哪出发来的?这些终极校园疑问,都随着毕业典礼时校长那一句:同学们珍重,欢迎常回家看看,一切烟消云散,大学四年的人和事,还回荡在脑海里,可是这一晃,竟然过去了十多年。
找工作是百转千折,做梦都没想到,没够着医字头单位,到了一所学校做老师。金肯学院很远,那时的校门口还没有地铁站,背靠着铜山,校园里郁郁葱葱,如诗如画,基本上把大学里做学生干部那一套技能,都用上了,学生还算听话,样样都排在同级前列。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同事,陕西的老申,南京的老徐、皇甫、孙老师,还有亦师亦友的老张,阿珠,石大璐,邹书记和阿丹,早上出操、查课、晚自修,日常请假、管理、调宿舍,各种党团活动,期末还有成绩和评语,很喜欢在大学里做辅导员,像一个老妈子,带着一窝孩子过日子,得管得训得夸得冲,一切都在信念中。现在都不知道是头脑一热,还是早有预谋,从大学到银行,一切是那么的顺其自然。入职、临柜,学点钞、打算盘、敲数字,从柜员到客户经理,从主持人到文秘,从总行办事员到支行行长,每一步都不敢懈怠,脚踏实地。结婚生子拼事业,买房买车过日子,从南京到南通,一字之差,背后是拼命的改变和不断的自我提升,毕业12年才读研,没关系,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年轻没什么不可以,大不了错了再改。这一路走来,兜兜转转,百转千回。
青春又何止这十来年的功夫,虽说天若有情天亦老,但知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青春之歌,仍在吟唱,有高有低,有重有轻,有苦有甜,尽管不再动听,却更显沉稳,是生命中的一曲唯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