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实战派】教与学既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并存的,所以教学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构成:课前、课中和课后。
课前的思维导图使用
课前的教学是独立的,教主要是老师前期备课的活动过程,老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把大量的线性知识内容作高效的整合,这里主要运用到思维导图的三大功能:发散、分析、梳理。每次备课我们都会有相应的教学目标或学习主题,围绕目标和主题进行思维速射,快速的把要分享要教学的知识内容写下来,紧接着进行思维归纳整理,优化知识框架,最后呈现一张思维导图。整个过程就是零碎的小知识点——大的知识体系——详细的考点分析。
学主要是学生为主体,对于接下来要学习的新的对象、主题,首先要了解学习的具体目标,通过目标去回看自己已有的经验,有好的经验,也有一些错题或疑点。同时对于新的学习对象可以提前做预习准备。例如:新的学习对象是一篇新概念课文,那我们就可以进行课文朗读,解决朗读的流利度和课文的翻译,同时遇到不会读的词汇要标记出来,标音标等。新的词汇提前用方法完成记忆。同时根据已有经验去判断本次目标的重难点有哪些?哪些是自己不会的或者出错的?带着问题去上课。
课中的思维导图运用
课堂中上,教学流程主要是导入、示范、讨论、训练、检测、拓展、总结,同时整个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导入除了游戏外,还可以由“旧知”引入“新知”,这时候思维导图尤为方便。示范——拓展是一个整体,这个过程一般有2种方式:一种顺着导图的脉络一点一点分享,不管是讨论训练还是检测过程中有补充拓展的就可以顺着分支直接➕上去,让我们的思考有活口。另一种就是先分享知识点,都理解接受的情况下,再呈现导图,把已有知识快速建构知识体系,让我们的大脑变得越来越清晰,灵活。下一步是总结,聚焦思维导图中心主题,再到主干,再到分支,出错的标记,有重点的复习总结。
课后思维导图的应用
学习就是为了能够应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最后的检视,就是实践起来。思维导图,思维在前,图在后,实践初期不懂的阶段,就靠模仿,临摹老师的作品,品鉴同伴的作品,给自己增加已有经验,1-5副后,就自己尝试绘制,这个过程也是探索的过程,5-10后,慢慢通过老师、同伴的指导交流后,内心认可思维导图带来的改变,带来的优势,最后慢慢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
思维导图学习运用的过程要经历从有形到无形,从表象到内化,成为自己的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