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简单的自我介绍,下面交流下第二部分的内容,胡希恕的主要学术思想。还有胡老提出的六经辨证的具体实施办法,就是先辨六经,再分析八纲,最后定方证。按照这三个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诊疗。下边我再分别讲六经病,它的提纲、辨证要点,然后再用医案来进行说明。最近这几年来,我开始接触到这个胡希恕、冯世纶的著作,对六经辨证也比较感兴趣,这段时间一直在学习和研究胡希恕六经辨证思想体系。在胡希恕六经辨证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现在我感觉开方更有法度,效果更加好
(3)创立了独特的六经辨证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①六经来自于八纲。六经辨证是病位和病情的辩证统一。病位不出表、里、半表半里,病情不出阴阳、寒热、虚实。太阳病是表阳证,阳明病是里阳证,少阳病是半表半里阳证,太阴病是里阴证,少阴病是表阴证,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②方证相应,是辨证论治的最尖端。③辨证顺序为,先辨六经、再析八纲、最后定方证。
三位师兄的讲解和答疑,让我对经方六经辨证体系有了群疑冰释的感受。
在表之证,病性分为阴阳二类。阳者属太阳病。阴者属少阴病。
是在表的阴虚寒证。是机体功能陈衰的表现。
我们回到林老师开篇所点出最重要的一点,经方当着眼于临床证候的反应入手治疗。则若在临床见证似太阳伤寒或中风。但所察为脉微细、但欲寐、无热恶寒者,应辨证为少阴病证。通过提纲条文和辅助条文可以进行病位的确定,在表证中排除太阳病,则是少阴病。少阴病因其是机体功能陈衰之证,需强壮以发汗(此处的发汗是微发汗,切不可淋汗,否则津伤恐成变证)兼扶正以治。有表证者,先解表治之。
阳明病:简称里阳证,是八纲概念的证,而不是一种个别的病。也不是阳明病一经一腑的病。阳明病的四大证,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其中口渴是鉴别白虎汤和白虎人参汤的要点。病位在里的阴证,但特殊之处,可见有外证,热极于里者,势必迫邪于外。故阳明蒸蒸而热,不同于太阳病的热郁于表的翕翕发热。
其治疗的要点为在上者清热,泻实为主。当下不下者或里未结实而下,不可妄下。阳明病分为两大类:1.热结成实2.热结不实而里外皆热。白虎汤证中,石膏大剂量,兼知母除热止烦。粳米安中养正(张锡纯以山药代之)甘草益气和中。本方为治热用寒而不伤寒之法。若大汗大渴兼便溏厥冷者,大汗大渴为阳明四大证,便溏厥冷为太阴病,故阳明太阴合病。需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太阴病证。不能放到消化系统里来理解。太阴病是八纲辨证中的里虚寒证,里阴证。在提纲条文中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必胸下结硬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在定位中,咳嗽,即在肺。兼遗尿怕冷,在肾。不欲食,在脾胃。对于太阴病证演变的过程,佳明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浅显易懂的例子。一人若善太息,胸胁胀满,肝郁则肝郁气滞,郁久化热,则入阳明。热盛津伤,则肝阴虚,阴虚水不涵木则动风抽搐,肝阴不足,阴不制阳则生阳亢,阳亢后肝纤维化肝硬化。经方在此处和脏腑相似。
半表半里两证为少阳和厥阴病证。
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而少阳病的病机是血弱气尽,腠理开,往来寒热,搏于胁下。在厥阴的讲述中,同少阳病,厥阴病也是半表半里证,但是半表半里的阴证。厥阴病证:消渴,气上冲胸,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不同于少阳病的半表半里阳证,用生姜大枣调和。在三阴者,皆用温阳法治之,厥阴位在于下,本质为下虚寒。当用干姜附子细辛川椒吴茱萸肉桂辈温之。但值得注意的是,厥阴或有郁而化热的变化,此处断不可认为是阳明少阳之热。此热源于下焦虚寒之郁热,寒凝水饮郁于表里之间成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