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天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为你要开店的朋友推荐你所在城市的商场,以此来测试,你是不是会掉进“知识陷阱”里。结果证明,十之八九你会掉进去。
李白有点白:“连续看师兄的文字,好过瘾。前一篇果然我掉入了“知识陷阱”,完全没有想到背后隐含的需求。”
这是他提交的作业:
以自己家乡城市为例:若是不考虑中心广场(市中心),那么可以考虑在工业大学新区,理由有三点:
1、不是市中心,租金相对便宜。
2、周围有大学城,中医院新区,购物街道等生活配套设施,年轻男女多,客流量大。
3、因为年轻男女多,可以主打时尚女装,毕竟女人的钱最好赚,做的好也能形成带客效应,毕竟女生的圈子里,有好的东西都是互相传的。
(如果这篇文章被转发,没有看过前面文章的人进来,一定看不懂这一段内容,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知识陷阱”。所以,这样的情况,本身就是一个知识陷阱。好在,我只是写给群里的小伙伴看的,再者,我还在上面的文字中加了前面文章的链接。)
那么,今天我们再举些例子,更清晰的认识什么是知识陷阱。
这个是在朋友圈真实刷到的广告,我看到上面文字的时候,真心无法快速明白是干什么的。虽然带着研究广告的目的,仔细对照文字和图片,算是大致了解了广告主的业务,但,仍然不是很清晰,到底主打什么,有什么优势,我为什么要选择?
“国际审美教育”、“少儿综合美育”、“3-14岁”、“少儿艺术教育”
看看这些关键词,难道是绘画吗?看起来应该不错,那“综合美育”是什么意思,绘画、音乐、舞蹈之类的都有吗?
这就是典型的“知识陷阱”,写文案的人,自己太清楚公司的业务,以至于忽略了看广告的人,对这个公司一无所知。更糟糕的是,没有人会像我这样,朋友圈刷到这里,特意停下来看看这个广告到底在讲什么!
千万别以为,是写这个广告文案的人太菜,恐怕,你我都好不到哪去。这是一个非常容易放的错误,在第4天的时候,我介绍了“用户视角”,只有刻意训练用户视角,才能慢慢克服“知识陷阱”现象。
我们来对照另一个例子。1961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约翰·肯尼迪发出一项著名呼吁:
“10年内要将人类送上月球,再平安接回来。”
这句话,简单、具体、意外,还是个超短篇故事,更重要的是,老百姓一看就懂。假如肯迪尼是这样说的:
“我们的目标是依靠高度团结的创新机制以及战略指向的航天创举成为太空工业的全球领导者。”
想想,面对美国民众,这样的表达,会是什么结果?幸好总统先生极力避开“知识陷阱”,他的构想非同凡响,美妙绝伦,短短一句话就动员数百万美国人为之奋斗了整整10年。(案例出自《让创意更有黏性》)
最后,看一个淘宝的产品创意图片,大家自己感受一下,是否存在“知识陷阱”。说实话,我已经不记得第一次看到时,是否立刻看懂了。那么,你看懂了吗?留言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