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雷区》中的类似与重复

《地雷区》这部关于二战反思的片子,单看剧情简介也会觉得残忍,怎样控制好情绪,整理好细节?怎样在众多故事中,抽丝剥茧,又串连起来,形成统一的一条线?

作者通过种种形式,形成了最佳效果的情景再现,让观众心痛而不失理智地,不只关注这几个孩子,更关注到丹麦的战争,关注到世界的和平,从而反思,我,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做什么?

讲好这个故事,让观众抛开情绪,回归到人性的关怀,并不是容易的事,做得不好的话,观众就很容易陷入情绪无限感伤的境地,也很容易激发另一种仇恨。

我试着从影片的类似与重复角度,来分析作者对这部优秀作品的构建。

重复出现的元素有一个规律的模式。就像音乐的拍子或诗歌的格律,A在模式中重复出现,建立并满足我们对形式的期待。因此,类似和重复构成了电影形式的重要原则。——《电影艺术》

1

卡车,在此片里面是一个重要的母题。

带孩子们来到海岸线的车,和带孩子们离开海岸线的车,不仅是相同的车型,而且是几乎一致的背景,开往几乎相同的方向,摄影机处于相同的位置,摄影机的运动方向一致,只是光线稍有不同。

来到海岸线
离开海岸线

如此刻意的复制,不得不让我清晰地意识到其中必有深意:所有的离开,是否也是另一种进入?孩子们真的能够离开海岸线离开丹麦吗?即使这四个孩子,因为军士长卡尔的善意,而能够离开丹麦,还有其他的年轻士兵呢?孩子们能离开战争吗?我们,能远离战争吗?

通常,我们将这些重复称为母题。只要是电影里任何有意义且重复出现的元素,都可称为母题。母题可能是物品、颜色、地点、人物、声音,或人物的个性,也可以是打光法或摄影机的位置,只要它在整部片子里重复出现皆属之。——《电影艺术》

2

吉普车在影片里的一再重复。

影片以粗重的喘息声开始,是军士长卡尔的呼吸,当时正坐在吉普车上,看着离开的德国兵。

理论上说,那么多德国兵的呼吸声,脚步声,怎么都不能让军士长的呼吸声如此清晰深重。

作者好像也从这里开始,就告诉我们这是一部形式主义影片,所以,看这部影片,不只是看故事情节,看人物的关系,也要看影片所展现的形式,正是在这些可能没有明确指出来的形式中,作品有特别的深意。

从接下来的叙事、构图、摄影、灯光,可以清晰地看到形式主义。

军士长和吉普车的组合,成为片中重要的类似。

继开篇的点醒之后,后面还有几个镜头:

军士长卡尔开着吉普车来到海岸线,带着黑色的旗帜。吉普车,好像是卡尔的某种道具,不只是距离上某地到某地,更是心灵上,从此处到彼处。黑色的旗帜,也是死亡的隐喻。

军士长带着黑色旗帜来到海岸线

军士长开着吉普车来,和年轻士兵们见面。吉普车带着卡尔来到海岸线,同时带着卡尔对德国士兵的仇恨。

卡尔到军营,去看望受伤的士兵。正是这个时期,卡尔的心情已经发生了些微的变化,从士兵受伤时的漠不关心,然后被孩子们逼着送伤者到医院,其实他也知道没什么好的结局,但还是去看望这个受伤的士兵,他的内心,到底还是有一点点良知。

到医院看望受伤的年轻士兵

卡尔开着吉普车,带着悄悄拿到的食物。一般来说,影片里只会提到单方向的卡尔和吉普车,但是在此处,不仅特意指出去时的路,也描述了回来时的状态。此处,也在进一步说明卡尔的心情在发生变化。一个长镜头,吉普车带着一尾灰尘,向着观众飞驰而来,好像在表达一种希望,一种急切的心情。

带着食物回来

卡尔又到军营悄悄拿食物;又是全景,长镜头,还是看不清卡尔的脸。但分为两个镜头,一个是大全景,一个是全景,中间进行了一次镜头变换,我想是在提醒观众的注意。这时,年轻士兵双胞胎中的一个失去生命,全体士兵都陷入低迷情绪。这是军士长卡尔第一次没有反锁士兵宿舍的门,这是他经过很长时间的沉思后,又一次到军营悄悄拿食物。昏黄的落日,飞起的烟尘,卡尔一路向前。这时的他,已经决意和孩子们统一战线。

吉普车从左往右前进

送走孩子们后,卡尔开车到军营……全景,长镜头,昏黄的落日,飞起的烟尘。这时的军士长卡尔,刚刚拔掉了插在海岸线的黑色旗帜,好像带走了死神,心情大约也有一点轻松的意味。卡尔和车,水平滑出屏幕,只留下一道浓浓的灰尘,在橙黄色的光线和墨绿色的近景间。

送孩子们离开后,吉普车从右往左前进

在这些场景中,有的运动方向一致,有的不同,有的背景相似,有的不同,有的摄影机位置相同,有的不同,可以从截图中一一看出。

既然是形式主义设计,每一处都不会随意出现,每一个细节都有其深意。

3

列队的年轻士兵,是另外一种类似。

当一个个人,排成一条线的时候,总觉得就失去了个人的特质,失去了个性,活力,追求,而服从于集体性,纪律,刻板,严谨。

排队走进海岸线的年轻士兵。平静的镜头,甚至有点抒情的意味,却更增加了感伤的情绪,因为这不是去踏青,而是去排雷。镜头中有美丽的草浪和金色的沙滩,孩子们年轻的身体,紧绑的裤脚……观众好像看着孩子们走向自己悲惨的命运,而什么都不能做。

玩过足球后,和军士长卡尔一齐向回走的孩子们。虽然还是一条线,但是因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你推我攘,而使得线不那么整齐,也如同孩子们欢愉的心情,如同远处起伏的海浪。

手挽着手用身体去排雷的年轻士兵。多个镜头表现此场景。其中一个,镜头从右往左,移过每一个士兵的背影。此处,可以看出作者的克制。很难想象,当观众看到孩子们此时脸上的表情,会有怎样激烈的情绪。孩子们排成一排,后面有两个荷枪实弹的官兵监督着,他们走过看似平静的沙滩,用年轻的身体去测试是否还有未排的雷,他们,一步步地走着,好像是在走向不确定的死亡,脚下,随时都可能有地雷爆炸,怎能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然后却又是他们逃不开的任务。作者用多个长镜头,用背影,侧影,正面,但是都看不清孩子们脸上的表情,最后一个大全景,留下无比的空旷,好像留给观众一个巨大的心灵上的洞。

还有一个我认为也是此景的类似,一排排拆除后的地雷,整齐地摆放在地上,正被士兵们搬上车。

还有,海岸线边连续的铁丝网和木桩……

这里面有刻意的重复,尤其是玩过足球后的孩子们,和手挽手排雷两场戏,发生在连续的时间里,导演好像是用这种醒目的方式提醒着观众,这一刻他们是开心的天真的孩子,下一刻他们是用血肉之躯去排雷的士兵,这一刻他们是人,下一刻他们是机器……

4

风景,在影片里的重要作用。

这是一部压抑得喘不过气来的影片,需要经常给观众一些喘息的机会,美丽的风景是最好的转折。

蔚蓝的海水,在军士长对撤退丹麦的士兵爆发脾气后出现。

母亲和小女孩,平静温暖的房屋,在士兵们完成第一次排雷试验后出现,有一个士兵在这次试验中失去生命。

起伏的草浪,在军士长卡尔对年轻士兵初见面时一顿暴吼后出现。

玩过家家的小女孩,在士兵们经过第一天紧张的排雷后出现。以及双胞胎之沃纳背后的空白,给人一点点宁静。

男孩受伤后,片中出现金色的海滩和静谧的海岸线。

双胞胎中的沃纳失去生命后,出现铁丝网围着的沙滩。

玩足球一场戏,则是影片中最美丽的风景,也是经过几个年轻生命失去后,情绪的释放和平静。

紧张残酷的手挽手排雷一场后,紧跟着的是军士长站在高处看着远处的构图。

双胞胎的另一个,恩斯特走向死亡后,影片里全是死亡的气息,出现了落日西沉的画面,好像是为这些失去的孩子们唱一首安魂曲,也好像是告诉人们世界还在,生活还要继续。

地雷车爆炸后,观众的情绪大概已没有办法从风景中获得安慰,影片给予了及时的步入尾声,军士长安排士兵们坐车离开……

5

小女孩在片中的重复。

影片中设计了一个小女孩和母亲。我想,其意义在于:如果没有战争,这些年轻士兵也应该和小女孩一样,和母亲在一起;借母亲的言行,指出丹麦民众对于德国士兵的仇恨;借小女孩和双胞胎的交往,表示孩子们都应该有的活泼可爱调皮的那一面。更重要的,小女孩和母亲的存在,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年轻士兵中的双胞胎沃纳,饿极状态下,看到了小女孩的面包,借着和小女孩套近乎,悄悄拿走了面包。后来,沃纳因排雷被炸死,双胞胎的另外一个恩斯特沉湎于悲伤情绪不能自拔。小女孩发生危险时,恩斯特不顾惜可能的地雷,直接走过去,和小女孩一起玩耍,安抚她的情绪。小女孩得救后,恩斯特走向了自己的死亡。这是影片的高潮部分,让观众的情绪进入无穷大的悲伤之中。

小女孩在片中,既是重复,也在推动着发展,她是一条重要的线,连接起外在的世界和年轻士兵的世界,也连接起年轻士兵内心对过去岁月对敌国人民的某种无法排遣的痛苦情绪。

6

特写镜头的重复。

年轻士兵坐在卡车上,进入海岸线时,给了每个孩子一个特写镜头,好像是要观众记住这一张张脸,记住他们的多重身份,他们是战争始作俑者德国的可恶士兵,他们也是地雷区中做出牺牲的无名英雄,他们的身上负有丹麦士兵的鲜血,他们年轻的脸庞又透露出,如果生活有另外一种可能性,他们也只是母亲膝前的孩童,追逐女孩的少年,父亲工作的得力帮手……

开始进入海岸线时,有十二位士兵,加上后面补进去的两位,共十四位,离开时,只剩下四个。在这四位年轻士兵坐着卡车离开海岸线时,再一次地,给予每个士兵一个特写镜头。孩子们的脸上,总算有了一丝的轻松。

年轻士兵第一次试验排雷时,特写,长镜头。连续特写了六个孩子的排雷过程,直到第七个,轰然爆炸,一个年轻的生命失去。

年轻士兵在海岸线上初次排雷时,一排排趴在沙滩上,镜头从脚部往头部移动。他们胆颤心惊,何尝又不是观众的胆颤心惊。在那一个个特写镜头中,观众早已爱上了每一个活泼的生命,早已对他们生出了人类的同情之心。


这些年轻士兵,他们是孩子,但他们也是敌人,现在他们是用生命在排雷,但也正是他们的同胞,把数量巨大的地雷埋在海岸线上……

丹麦民众对他们的情绪是复杂的,所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对他们的情绪也是复杂的,如果我们对他们有了原谅,是否对侵害过我们国家的那些士兵,也会有同样的原谅,但是如果没有原谅,仇恨难道要继续这样下去?

很难讲清这些复杂的情绪,而这部影片,一直在试图表达这种复杂,我觉得表达非常准确到位。也许对德国士兵们,再没有那么多的仇恨,但是也很难做到更多,给予他们公平的,应得的,大概已是最大的极限。

此片里面的重复元素很多,还有比如军士长反锁门的动作……虽然影片的母题可以被重复,但它们极少会完全一模一样。即使有些微的差异,我们也可以从那些类似和重复中,探寻到导演的创作手法,创作意图,以及深入分析影片隐藏的意义。我想,理解这些重复和变化,对于正确理解影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271评论 5 46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725评论 2 37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252评论 0 32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634评论 1 27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549评论 5 359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7,985评论 1 27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471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128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257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233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235评论 1 32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940评论 3 31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528评论 3 30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623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58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245评论 2 34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790评论 2 33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