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即将讲授第一次高段绘本课程,针对第一次的绘本课程我心里没有一点谱,可以说自己是第一次尝试,虽然现场听过窦桂梅大师的《大脚丫跳芭蕾》示范课,但是自己对于绘本课程的研究还是很肤浅。《铁丝网上的小花》绘本课程在教学中我计划先找一首有关战争的古诗,作为开场铺垫,创设学生学习氛围,对于战争,学生的印象很模糊,甚至说是没有,仅仅通过电视剧、网络等媒体看到的听到的也没有放在心上,这对于课程的开展是一个难题,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学生们的脑海里根本没有知识储备,这样说有些绝对,但对于和平年代的学生来说真的是毋庸置疑的,有些学生虽然会阅读史书,但战争的残酷是他们不能理解的,而《铁丝网上的小花》却没有对战争残酷的描写,针对学生仅仅是图片的展示与色彩的冲突进行思维的拓展与延伸,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想象力的扩展。
铺设情境之后,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引导学生正视历史,追根溯源,针对战争的爆发产生情感体验。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题目入手引发思考,对铁丝网以及小花展开联想,是什么样的情境会出现两种不相干的事物在同一个画面。学生的思维需要引导,空间想象力和图片对比拓展的思维能力都需要有一个方向性的引领与指导。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的进行表达,教师不需要有所限制,指引也是有目的性的思维指引。当学生提出质疑与猜测的时候,正是进入主题的最好时机。
配合着淡淡忧伤的轻音乐,进行故事讲述,针对每一个画面可以适当的指引学生思考,但不要过于明显的指引,针对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质疑随机进行指导,绘本教学的价值和魅力在于:它没有一句教条,却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没有一丝说理,却能启发孩子的深入思考;没有一点儿喧闹,却能激起孩子的会心大笑。通过主题来引导孩子阅读绘本,让儿童不断进行着情感的体验,凭借着阅读,情感得到了提高和升华。在孩子的世界里,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埋下影响终生的良好的情感。《铁丝网上的小花》这本绘本在整体画面上从人物的神态以及场景描写中最重要的也是最突出的是色彩的对比,小女孩红色的蝴蝶结与红色法西斯旗帜的对比,以及与镇长红色袖标的对比,突出了那红袖标,无疑是战争的血腥与罪恶的象征,而那鲜红色的蝴蝶结,则是一抹生命的亮色。对于色彩的描绘本文出现很多次,天空是灰色的,云朵也是灰色的,但这里仅仅是描写画面吗?显然不是,这是暗示战争的残酷与被关押人们的悲惨命运。同时还有对气候的描写,起风了,小女孩感觉到冷,那么被关押的人们呢?他们是否一样?这是对人性的考验,更是对战争的一种批判。
小女儿的一片面包不能解决一群人的饥饿,于是她从家里的厨房偷东西带过来,同时也把在学校的午餐省下来都送给了铁丝网里的人,日复一日的行为又代表这什么?这是对战争无声的反抗,也是对受难者的同情,更是对小女孩纯洁心灵的写照。正是这样的善良纯洁的心灵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当疲惫不堪的士兵与逃荒的人们出现在画面的时候,小女孩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一如既往的去送食物,但是迎接她的却是空无一人的开阔地,大雾弥漫导致士兵们看到的都是敌人,同时也为小女孩倒下埋下了伏笔,并没有说明小女孩的死亡,但是小女孩的妈妈却没有等到女儿的归来,那朵小花挂在铁丝网上枯萎了,这朵小花代表的是什么?是死亡还是希望?春天在唱歌,那唱的是什么呢?红色的番红花代表的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可以引发学生积极讨论的问题,同时也是对绘本的延伸,更是对战争的思考。没有描写一枪一炮的绘本却将战争的残酷通过简单的文字以及生动的画面描写的淋漓尽致,正是这样的绘本才能激发学生通过对小女孩的遭遇引起的思考,更是对战争的凝视,战争意味着什么?和平年代的学生对于战争的理解与认识完全基于文字的描述,但绘本阅读却打破了教学常规的讲述课程,从文字、画面、色彩的对比中激发想象力与思维的延伸,这就是绘本的魅力,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思考。
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这本图画书中并没有出现任何血腥杀戮的场景,但是它却用间接的手法清晰地传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它以平实、简洁的叙述语言和精美逼真的彩色画面深深吸引了小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在看似平淡的故事情节中去了解和体味纳粹的邪恶以及犹太民族在二战中经受的苦难。更为重要的是,对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书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主动地在那种恐怖狂热的氛围中,甘冒风险为那些被囚禁的犹太儿童送去食物?她的冒险动机是什么?我想,作者要传达给小读者们最重要的信息还是做人的基本良知。如果小读者们能够反复阅读这本书,他们会从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内涵,他们会逐渐发觉善良、同情、爱心、勇敢等品德是多么的美好,在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应该是人性中固有的美德。
绘本课程的讲述中应该给予学生大量的想象空间,同时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这样的课堂会碰撞出更精彩的火花!面对未来的挑战,我充满信心,更期待在自己的反复阅读中理解出更深刻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