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准备一个考试,有个老师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乍听起来,好像有点戏谑的味道,但仔细想想,也挺有道理。演戏这事,似乎只是演员的事,可实际生活中爱演的也不少。在游戏里,假如把每人都设定成某个角色,那人们会有不同的角色。总体说来,男性有这样一些角色:职业(行业+岗位)、儿子、哥哥、弟弟、父亲、女婿…,从公私角度分为工作角色和生活角色。女性同样,对应角色是职业、女儿、妈妈、姐姐、儿媳、奶奶…从整体来看,包含这些角色的人比例很多。但也有很多例外,如父母早亡且不打算结婚的人。如很多女性选择不工作,做全职太太。这样的人角色相对简单些。
在这个叫“人生”的游戏里有几个特征:每个人扮演很多个角色,生命只有一次,不能设定更改时间,不能更改人物背景等等。在这个游戏里,有一个普遍的价值观,要有钱,要自由,要有人陪。也有很多小众的价值观:自我实现、精神世界等等。
第一种是大部分人都在追求的东西,好处显而易见。在这个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普遍有这样两种任务的切换:上班和下班,或者叫工作和生活。于是上班有上班的任务、下班有下班的活动。上班对应工作任务的完成、人际关系的处理、个人职业发展和学习、紧急突发事件处理等等。下班对应家庭的日常生活,一日三餐、运动旅游、生命健康、财务支出、家庭关系等等。无论是哪一方面,都不是简单的事。更难的是,要在这两种角色和关系中保持平衡,每天如此。
如果处于一种情境下,突然因为外界原因或者不可预知的因素转向另一情境,是否能够快速的转换角色,快速的做出反正是在这个游戏里不会出现意外和伤害的有效途径。那到底怎样才能快速转换呢?有哪些转换方式呢?
一种是角色不转换,任务转换。就如同一个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科目,包括语数英等这些科目。这堂课是数学,下堂课是英语,就需要同学快速转换思维。在工作中也面临同一项工作,不同的工作内容。这种转换需要思维快速移动,从一种方式、一种要求快速移动到另一种方式和要求。这种转换相对容易,需要对任务的足够胜任能力和沉浸能力。
另一种是角色的转换。角色的转换一定对应着任务的转换。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要单独区分,安排不同的事情。工作时间什么任务,休闲时间什么任务要提前预设并固定。如果有充足的时间,当然可以在情境转换的时候在脑中预演,想象自己如何处理下一个情境的问题。如何说,如何做。如果没有前期的预想,那么面对突然转换可能会手足无措。尤其是休闲的时候。因为个人或家庭生活往往更具有随机性,不像工作,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所以更容易迷乱。
另外,工作和生活的比例也需要把握,对自己有足够的认知,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想轻松一些,少挣点钱,还是想多挣钱,宁愿牺牲掉一些东西也在所不辞。想多挣钱一定是有代价的。可能是健康、亲情或是婚姻。对待工作知道自己是想做有挑战的事,还是只求安稳解决日常需求就好。笑来老师说有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固守型的人,一种是进取型的人。虽然励志书和大牛都鼓励人们做进取型的人,但无论是法律还是道德都对人是否努力、是否上进没有任何约束。在这件事情上,人是有自由选择权的。毕竟,成就是一方面,快乐是另一方面。让人家放弃快乐而追求成就,也不是人人都愿意呢。
无论是在工作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对应两件事。一个是处理问题和任务,另一个是处理人际关系。在工作这个角色的时候,根据职业的不同,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比如医生需要诊断能力、教师需要教学能力、司机需要驾驶能力等等。
另外,根据不同岗位还对应不同的关系,对客户、上级、同事当然需要不同的说话方式和技巧。同样,家庭生活中,对待妈妈和婆婆肯定也不能用同样的语言和态度。一个是做事能力、一个是说话能力。这是游戏中最重要的两种能力。但这两种能力又实在是最难的。需要学习,也需要不断练习。不仅要知道,还要做到。修炼终其一生。那需要知道和做到什么呢?
首先,对人性有最基本的了解。了解人作为一个整体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的属性。比如:食、色,性也;比如懒惰、贪婪;比如助人为乐、乐观向上。
其次,对身边人的个性和性格气质的了解。一个人接触最多的就是身边人。如果没有太大的改变,大多数人可能只有固定不变的身边人。对身边人足够的了解、足够的包容,知道怎么说怎么做皆大欢喜,那烦恼也会少很多。
再次,对事情的思考、解决等。要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系统。从各种事情中吸取经验,善于总结,并能为己所用。
最后,对世界的认识和判断。通过读书、旅行、交往等多重途径认识世界,对世界和人类、万物有基本的判断(好像说到了三观去了)。
把一件事情说清楚也是一件需要模仿和练习的事。我还是不具备固定模式写作的能力,这也造成写作困难症的原因之一。另外,把演绎法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也是我需要努力学习的。
本文纯属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