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4日 周一 阳光灿烂 美丽的临武
一
素未谋面的“甘草子”,常在文友群里分享“民国女子”的文章,篇篇精美,于是便申请加为好友,却从未私聊过。一日读了她自己写的《人间草木》,就被她清新淡雅的文字所吸引。“恬淡自守、性如草木”,估计“甘草子”之名就是从中而来。
今日读了她发表于自己公众号的《齐白石:我们家,穷得很哪》一文,感觉很有意思,现摘录其中几段:
“应该是小时穷怕了的缘故,白石老人待人接物,非常小气。关于他的悭吝,流传甚广,跟他的书画一样有名。
廖静文晚年写《徐悲鸿的一生》,说有一次和徐悲鸿去拜访老人家,多年未见,白石老人非常热情,从腰带上取下一大串钥匙,打开一个三层门的柜子,拿出一些糕点,非要他们吃。那些糕点已经硬如石块,却拗不过主人的热情,只得放在嘴里慢慢咀嚼。
这些待客的点心,黄永玉也提起过。他由李可染带去拜见老人,老人见到生客,照例亲自开了柜门的锁,取出两碟点心:一碟月饼,一碟带壳的花生。因为来的路上,李可染已经关照过:”都是坏了的,吃不得!“所以黄永玉格外留了心,只远远注视这久已闻名的点心:月饼是剖开了的,只剩下四分之三,里面有细微的小东西在活动;花生是浅浅的一碟,隐约可见闪动着的蛛网。”
一个悭吝而可爱的老人跃然纸上。作为广为人知的中国近现代画家、“人民艺术家”、世界文化名人,这几个故事里他不再让人仰望,而是充满了普通人家柴米油盐的烟火气息。正如作者所说:“这是深深扎根于泥土的原始气息,混沌,天然,不事雕琢和修饰,却滋养人心。”
看到此处,不由得想起现实生活中两个跟“吝啬”有关的人。
二
一个是曾经的同事、邻居,其人其事长期被人津津乐道。作为邻居,接触比旁人更多些,其小气确实是少见。
举几个例子:
一次春节单位发了袋价值三十六元的柚子,他跟陈先生商量,说他一人吃不完,问我们三十元买不买?我们觉得春节水果需求量比往常大,便买了;第二天,他来家里,试探性地问“柚子的味道怎么样?”于是剥一个一起吃了;第三天说昨天那个真甜,不知道小点的是否一样好吃;第四天又来了……
他不是家中独子,父亲早已去世,母亲平时在乡下跟弟弟一起住。那年接母亲来县城过春节,临近除夕了,年货几乎都没买。问他原因,他说我妈什么都不吃,可老人来我家时饼干、糖果、水果吃得真香。年夜饭他说煮的是咸鱼……值得一提的是,他母亲回去的第二天,自个买了鸡、做了酿豆腐,小酒喝着……
时年他已有三十六七,尚未婚配,有人介绍了个农村漂亮姑娘,除了有份工作外,年龄、长相、身高,他哪哪都配不上人家,所以那姑娘一直犹豫、纠结。结果,这家伙,跑人家里直愣愣地说:“你到底嫁不嫁给我?给个痛快话,不嫁的话,就把我给你买裤子的四十元还回来。”人家姑娘立马把钱甩他身上了……
三
另一个故事是听来的。
夏天的晚上,一家人外出散步,碰到陈先生老家的转折亲戚,六七十岁的婶婶。当妈以后,孩子就是永恒的话题,况且婶婶的儿子当年考上北大,荣耀无比。问及近况,婶婶连声感叹:“毕业快二十年了,在上海上班,有房有车。我刚从他那儿回来没多久,他们那生活,怎么说呢?还不如临武好。”
“怎么可能呢,上海那多繁华的城市啊!”我们都很奇怪。
“真的,那日子过得……岳父母跟他们住一块,都很节俭的人,外出吃饭,只要还剩一块肉的菜,就打包回来,放冰箱里,打几次包回来后就全和一起,加热,就成一个菜了。”
“我给他洗他T恤,发现领子口起了毛边,有些地方都烂了,我毫不犹豫就给扔了。可他说其他地方都完整无好,还能穿。”
“前几年他去广州出差,回了趟家,买了点桔子,打开一看,烂了很多。问他为什么不买点新鲜的,他说那个贵啊,要五块。上了五块钱一斤的水果,他们就不会再买……”
四
前些天有朋友说在啃王阳明的书,恰好前两天“微信读书”的领书活动里刚好有本《知行合一》,就领来看了一小节,提到“存天理,灭人欲”,专业的解释难懂,举的例子却很有意思。
“饿了吃饭是“天理”,但非要吃鱼翅鲍鱼,这就是“人欲”;困了睡觉是“天理”,但非要有美女陪睡,这就是“人欲”……。由此可知,天理其实就是满足我们生存下来最基本的需求,除此之外的都是人欲。”
五
其实,艺术大师也好,平民百姓也罢,慷慨大方也好,过度节俭也罢,都是烟火人家不同的消费观、价值观,外人无权干涉,也无须褒贬。只要是不损害他人利益,怎么生活都是自个的事。
可有些人因为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造成今年春节因疫情而带来的史无前例的灾难,这种有违“天理”、“人欲”膨胀的行为,是永远无法原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