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并不大,来过我家的客人都知道我家有一处独特的风景:一整面墙的书架,上面分类摆放各种书籍,几盆绿植穿插其中,说不清是绿植点缀了书籍还是书籍让绿植充满生机,一家人经常围坐在大红的藏式书桌前,分享指尖滑动书页的快乐与安逸。阅读已经成为我家的一种休闲放松习惯。
坦白的说,我对读书有种执着的劲儿,并不源于喜欢,从小父母经常在上学的路上不厌其烦的叮嘱我好好学习,长大有出息,老师说读书改变命运,我和小伙伴就是在父辈的期望中艰难的走在唯一的路上,努力,再努力,好好读书,中考、高考、大学毕业.....
对于我来说,阅读是一种观看方式,和喜欢没关系。专业无它,专注而已。阅读就是我的专注方式,家里的这一类书籍也是源于我的专注,至今记得当我在书店看到丹托《艺术的终结》时,呼吸简直要停止,血液要凝固的感觉。难道艺术真的要终结?我要失业?马上把书买过来用所有的业余时间一口气读完,如释重负的感觉,此终结非我理解的终结,书中阐释的是当代艺术发展的一种趋势,他突破人们对艺术边界的传统认识,呈现出一种边界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哲学、美学、科学学等其他领域都会对艺术产生影响,这不是其它领域对艺术的侵犯,是艺术发展的必然。阅读,让我清晰地看到那个艺术发展的至境。我不禁感叹作者的智慧和眼光,更欣赏作者敢于探索未知的勇气。这本书改变了我对阅读的认知,我喜欢更愿意主动关注哲学、美学等其它学科的书籍,阅读也成为我和朋友家人分享的快乐,一有好的值得读的书目一定第一时间推荐给朋友,阅读拓宽我对艺术前沿的认知与理解,阅读让我快乐,阅读也让我痛苦,每读一本好书我都承载着没有读过这本书的人的悲哀,我就在这阅读中痛并快乐着。
我老公也爱读书,和我的爱好不同他更关注传统文化,国学精粹和机械修理,家里的被我称为“经”类书籍都是他的。家训经典、启蒙经典、四书五经、黄帝内经、道德经……和他谈阅读我经常有种穿越的错位感。
对于女儿我们很少和她谈我们的喜好,总会觉得她还是比较小,一个听众而已,习惯影响最重要,不在于读什么,现在的孩子读书的压力已经大于动力,只要她喜欢读的,我都买来给他,偶尔也参考网络推荐她一些书目,印象中女儿对自然科学比较感兴趣,喜欢看法布尔的《昆虫记》;有公主情结,喜欢《一百个公主故事》,曾很自信的告诉我,公主的身份不重要,公主的品格和气质最重要;她喜欢看刘墉写给孩子的成长系列书,这套书是出现在她枕边频率最高的书;她偶尔会翻看我们的书,表示看不懂。
初二的一天晚上,女儿写完作业拿出一本《文苑》,她很快翻到做好记号的一页给我看,“妈妈你读读吧。”文章的题目《傻鸟的道理我不相信》内容很简单,一只满怀理想的鸟非要横渡太平洋,带着一只木棍,科学的精确推理是不可能。文章的结论很惊人:“勤奋时代”过去了,那个时代里最大的谎言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努力,就能达成目标;“禀赋时代”开始了,面对那些因禀赋而有兴趣,因兴趣而无比勤奋,因勤奋尔坚持不懈的人,你怎么追?透过阅读,我惊讶的看到女儿的成长,不仅是身体的成长。阅读,让女儿有了超越身体成长的思考——精神层面的成长,她开始阅读并透过阅读质疑我们那个时代的文化,我像她这样大的时候还只是看看《辽宁青年》,渴望纯真的友情,迷恋汪国真的诗。
阅读延伸的是两代人不同的价值观,无论我愿不愿意,她都真实的把这种文化带到我的眼前,她的思考或许不成熟,或许还不会表达,但我真实的体会到这种蜕变,阅读的蜕变,带给她的是很多种可能和活法,我预感到在多元的当下,她给我推荐书目的那一天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