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畅销书作家 Marlo Morgan 于1994年出版的《旷野的声音》,原名为 Mutant Message Down Under,德文版书名为 Traumfänger。该书译成了九国文字,广为流传,暂没有译成中文,豆瓣上有英文介绍。
一个美国女医生接受澳大利亚原住民的邀请,加入了他们为期三个月的漫游(Walkabout),因为邀请出乎意料,她没有跟家人朋友道别、没有辞职、没有退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踏上了她一无所知的旅途。在旅途中,她对原住民的生活习俗信仰潜能有了进一步地了解。书中的很多思考耐人寻味,摘录如下:
“(我们原住民作为)‘真正的人’不相信,人的声音是用来说话的。人在脑子里说话。如果人的声音用来说话,那么谈话会变得无力、多余、毫无灵感。人的声音是用来歌唱的,用来歌颂上帝、用来治疗伤痛。”(p.95)
依成点评:作为语言发烧友,本人一贯视声音的语言沟通功能神奇而伟大,但是此处关于人声音的观点很有诱惑力。
“我必须学习,自己原谅自己,不是审判自己,而是从过去吸取经验教训。他们让我看到,接受并真诚地对待自己是如何重要。只有爱自己的人才能爱别人。” (p.96)
依成点评:完全赞同!
“我能从现在开始沉静于自我,不再对他人妄加评论吗?”(p.108)
依成点评:看似很简单的要求:沉静于自我,对大师不敬仰,对能人不赞叹,对美人不羡慕嫉妒恨,对顽童不恼怒,对冷漠不难过,对污蔑不愤怒,对不公心平气和。我能做得到吗?
“我们谈及美国带糖衣的生日蛋糕,他们对糖衣的理解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糖衣在他们(原住人)眼里,恰恰象征了我们‘变了的人’在近百岁的生命长河里浪费时日,追逐人工的、表面的、转瞬即逝的、虚有其表的甜品。”...... “‘你们如果不庆祝老去,那你们庆祝什么呢?’我问。‘我们庆祝我们的进步’(原住人)回答道。‘一个人只有自己本人知道有没有进步,到了该庆祝的时候,我们会告诉别人。’” (p.111-112)
依成点评:如果说庆祝生日是浪费时日,那么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人,能摆脱这些所谓虚有其表的种种礼仪吗?
“我甚至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何时何地,没有任何一个医生治愈过什么疾病。所谓的神医藏在每一个人自己身上。”(p.127)
依成点评:仔细想想不无道理啊,如果没有人自身的抗体和修复功能,如果人自己没有坚决的求生欲,医生又能治愈什么疾病呢?
“礼物接收人可以任意处置礼品:使用它,毁坏它或者送给其他人。礼物现在属于他,赠送者也不期待回馈。如果礼物不符合这些条件,那就不是礼物,而应该找另外的一个词来替代。” (p.214)
依成点评:这虽然不符合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传统,但很对我胃口啊。
“我可以选择:大声抗议我的损失或者安然接受它。为了让我体验不名一文而夺去我唯一的占有物,这公平吗?部落成员跟我解释说,让我保留刚刚被飓风卷走的纪念物也是可能的,但全能的主认为,我仍然过于依赖物质的东西,赋予它们过多的意义。我是不是能够最终学会珍惜跟物质相关的经验,而不是物质本身呢?”(p.228)
依成点评:振聋发聩的声音啊,在这个金钱至上、物质横流的社会,谁能穿过物质的迷雾,珍视物质后的灵魂或者精神呢?
“亲爱的上帝,请让我安然接受不能改变的必然,请赐予我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表象,请赐予我智慧,以明辨区分必然和表象。” (p.229)
依成点评:亲爱的上帝,我的祈祷同上。
“你带着你的两颗心来到我们这里。现在这两颗心充满着对两个世界的理解和怜惜——我们的和你们的世界。你也给了我第二颗心,我知道了也理解了很多我从前无法想象的事情。我将永远珍藏关于我们友谊的记忆。心平气和地走吧,我们的心思会保佑你。”(p.238)
依成点评:在中国出生长大,成年后久居德国,我多么希望自己也拥有两颗心,并不断充盈它们,让它们能同时健康而强大地跳跃;多么希望我能在两个世界里都广结良师益友,将他们深埋心底,和他们共同成长,并成为他们之间的桥梁。
补注:出于好奇,在维基上查阅了这本书和作者的相关资料。维基上说,书里面描写的三个月漫游是作者虚构的故事,作者为此书广为宣传,好莱坞甚至想将故事搬上银幕,澳大利亚的原住人为此专程赶到美国,向作者表示强烈抗议,因为书里描写的澳大利亚原住人的面貌跟他们的真实面貌完全两回事。作者迫于压力发表公开声明,承认故事纯属虚构。
尽管是虚构,我仍然感激作者给我带来的思考。
说明:该书没有中文翻译,引文均摘自德文译版 Traumfänger (1995),翻译由本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