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微信手机端的「订阅号助手」app上线,一位写文的朋友,最近恢复更新自己的公众号,对文章中的观点我有些不同看法进行了“犀利”的评论,也许不一定客观,但都是我的真心话,而且我也做好因为忠言逆耳而导致对方生气的准备,结果却恰恰相反,对方希望我以后多多评论。
「网络好友的距离更适合做真实的自己」
这位好友是因为在某方面有认同感而认识的,交流起来比较顺畅,虽然有些时候观点不同,但起码能听得懂。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问题不是别人与你观点不同,而是有些人根本听不懂。
这位朋友,生活没有交集,但在某些方面的交流却超过很多生活好友,用现在的话来讲这应该叫做“垂直领域”。生活中的同事朋友也许与你生活在一起,但并不一定与你在某个“垂直领域”有共同点。
由于生活没有交集,所以不怕惹对方生气,即时生气了,也不至于影响到生活的其他层面,这样一来,试错成本变低,更容易做回真实的自己。
因此而引发的连锁反应是当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之后,也会同样对你真诚,而诚信是交流成本最低的事,不用揣测对方是否为了面子、不好意思、怕被打击等等原因,而传递给我经过加工掩饰的信息,让我对自己作出错误判断。
对于情商不对等的人来说,交流成本取决于情商差距,有时候你只是客套一下,对方却信以为真。
从这个角度说,网络确实降低了我们的沟通成本。
「爱评论,也爱看评论,因为文章仅仅阐述观点,但评论却反应人生百态。」
为了解决看微信文章的同时收不到微信消息,我下载了APP“轻芒阅读”,可以在微信之外看微信订阅号的文章,但我发现却只有文章,没有评论,很多文章评论区比文章本身更有意思,文章仅仅阐述观点,但评论区却反应真实的人生百态。
看了那么多评论,我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比如某公众号的评论,往往字数较多,一看就不是那种寥寥几个字的毫不走心的开玩笑、瞎感叹或者杠精之辈,可以想像出评论者在写评论之前是认真读过文章,并且认真构思评论内容的。
好些评论区的常客甚至有自己的style,比如固定的符号与格式,让人每次看到的时候就知道这个是上次的那个谁,虽然不知道是谁?也不一定记得住名字,但知道他们是同一个人。
这点很有意思,有些人会给自己加一些标签,以获得更高的认识度,这种类似连环杀人案的标记性做法,确实给人更加强烈的区分感,让人知道我跟别人不一样。
「我们不一样」
而这个时代,需要的就是不一样,为了求异,网络中各种不惜成本的搞怪作死以博取眼球,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其他方式。
选择那些难度更高的事情。有句话叫因为难,才好玩,因为难,所以随着难度的提高,会筛掉一大批竞争者,让你脱颖而出,而正因为难度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你无需跟他人竞争,只需比昨天的自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