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到家女儿对我说,她看《红楼梦》都看哭了,我奇怪地问她:“你不是说红楼梦看不懂不想看吗,怎么现在又看了。”她说偶尔翻到了一页觉得蛮好看的就从头开始看了,然后不断地叙述起书中的内容。女儿现在五年级了,红楼梦还是我四年级时给她买的,当时学校要求她们读四大名著中的随便一本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当时我就把四本一起打包买了让她选,那时我叫她选读《红楼梦》试试看,她一直说看不懂不想看,最后,她还是选了《西游记》其实读西游记她也是不喜欢的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而已,每次都要我们催她读,因为女儿是非常喜欢看书的,暑期给她买了一整套《哈利波特》每几天就看完了,等我问她的时候她说已经在看第二遍了。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理解力,有时候你读早了,反而会把书读废了。读不下去的,不一定不是好书。但是起码此时它不适合你,你不如放下它,缓一缓。
我总觉得父母送给孩子的礼物不应该是财富,孩子的财富应该让他们靠自己的双手赚取,我们父母能给孩子的,除了养育,除了提供教育,最好是给他们终身受益的习惯,运动,艺术,旅游,摄影,阅读等等,都是这样的好习惯。阅读就是头脑的粮食,但阅读这种粮食有一点和吃饭不同,不怕吃得晚,任何时候开始都行,就怕你从来没尝到这种美食的滋味。有句话说得好:“除了爱情,没有任何事情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迟来的开始也可以如此美好”。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好处无穷。
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认识白岩松的方式,鲜少来自电视。互联网如此丰富多彩,且传播快捷,他们更热衷的是白岩松独有的人生牌“心灵鸡汤”和出神入化的段子手笑料。
比如,巴西里约奥运会开幕式,央视就专门推出了一个白岩松版本的解说。中国代表团入场时,他看到黄红相间的队伍解说道,“我觉得中国代表团的西红柿炒鸡蛋的服装还可以吧?毕竟很多中国人学会炒的第一个菜就是西红柿炒鸡蛋,还真有点代表特色,另外也比较低调,不去跟别人抢风头。西红柿炒鸡蛋,中国人的国民菜。”妙语迭出,令不少网友直呼“神解说!”
前几天有人在问答上问:目前大陆主持人功力最好的是谁?当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白岩松,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在微信新周刊上看到的关于采访白岩松的一篇报道,使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时只是不经意的看到以为都已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因为他有可能显露在你的日后的生活中,所以今天,我又把他找了出来分享给大家《白岩松:做我的研究生,一个月读三本书,没商量》其中有一段白岩松跟他的学生倡导:咬紧牙关读完头十页。不要“喜欢喜欢”,要“喜欢别扭”。让我让我非常深有同感,分享给大家
咬紧牙关读完头十页。不要“喜欢喜欢”,要“喜欢别扭”。
口述 :白岩松 /采访:邝新华/来源:新周刊
有些书你看早了,反而麻烦,比如说很多世界名著。我去年在台湾101大厦推广世界名著,我说不主张初中生读太多世界名著。读《简·爱》、读《傲慢与偏见》,读得进去吗?读《呼啸山庄》有用吗?我建议初中生从《鲁滨逊漂流记》读起,这对初中生是很好的书;高中的时候可以读《巴黎圣母院》;到了大学阶段,你可以读《傲慢与偏见》了,可以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理解力,有时候你读早了,反而会把书读废了。比如说,《道德经》在十几岁读就有点早了。曾国藩年轻的时候就读过《道德经》,但是不以为然,等到他屡败屡战之后,为父奔丧回家,重读《道德经》,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后来他带着《道德经》的思想重新出山,反而屡战屡捷,最后把叛军消灭了,达到了人生最高峰。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书都要严丝合缝地放在某个年龄段去读,这不一定。《道德经》应该成为一生之书,属于一辈子每个人生阶段读总能读出新东西的书。曾国藩二十多岁的时候,出道不久,对《道德经》的理解当然不同。我二十多岁的时候读《曾国藩家书》,豁然开朗;今年我将近五十岁,重读《曾国藩家书》,感悟又不一样。
你读着非常累的、读不下去的,不一定不是好书。但是起码此时它不适合你,你不如放下它,缓一缓。我跟我的学生倡导:咬紧牙关读完头十页。有很多书头一两页很难读进去,但是当你读完十页的时候,就会发现真的很好。可是现代人太急躁了,经常是一页没读完,便扔一边去了。
我常跟我的学生说,不要“喜欢喜欢”,要“喜欢别扭”。在你做学生的时候,喜欢是一堵墙,但凡你喜欢读一本书,说明这本书对你来说没有障碍,可能是你知识体系之内的,是完全同质化的营养。只有别扭才意味着新的领域,别扭里头可能会有一定的比例真的不适合你,但是会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新知。
假如你突破了别扭,它就重新定义了你,让你拥有新的东西。当然,这个观点,我指的是学生。当你到了一定的岁数,像我们这岁数,那就像美国那个畅销书作家说的,让他爱他妈读什么就读什么吧!
何为好书?适合你的就是好书!极好书专注推荐好书,过滤烂书,在这里,让你更好的找到适合你的好书!